隋泰陵:隋文帝杨坚与皇后独孤伽罗合葬的陵墓

2024-05-18 -

隋泰陵是隋朝皇帝杨坚和皇后独孤伽罗的合葬陵墓。 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杨凌区西部五泉镇王上村。 入口位于阳泉路与农园六路交叉口。 杨陵原名杨陵,埋葬着隋朝皇帝杨坚,故此地称为杨陵。

隋太陵是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陵园。 据残存遗址可知,隋太陵东西长756米,南北宽652米。 墓地遗址总面积可达近50万平方米。 基地周围还有更多建筑物。 有宫殿、楼阁的地基。 陵园基外有隋文帝祠遗址,为后人祭祀之所。

考古学家考证,隋代泰陵外的文帝庙遗址规模应该非常大,面积应该接近15万平方米。 隋代至近代晋代,隋泰陵墓葬饱受战乱摧残,形成了独特的隋泰陵文化遗产资源。

目前对隋代泰陵陵的研究是根据考古工作任务所绘制的结构图进行的。 从这张图上,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断出它对汉代陵墓的继承和发展。

隋文帝陵有没有被盗_隋文帝陵_隋文帝陵墓被谁盗了

尾矿

一、隋太陵陵园遗址结构

泰陵陵的修建是由宇文凯和杨素策划,何丑参与管理,杨素主要负责完成。 关于这一段,《隋书》记载:“文献皇后死时,开、杨素涉山墓事,成事最好。”,“仁寿初,皇后文件死了,(何丑)和宇文凯参加了淀山陵系统。”

目前,墓地的围墙和建筑物已被毁坏。 隋代泰陵自始建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是国家级重点文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遗址已经失去了原有的风貌,只剩下一座墓葬。

1970年至1984年,文物工作者多次对泰陵进行考察,大致摸清了泰陵陵园和“隋文帝祠”的位置和大致范围。 2010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泰陵墓地遗址进行了全面的考古勘探调查,对其布局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泰陵由陵园遗址和东南部的“隋文帝庙”遗址组成。 已发现的标志有封土、宣公墓道、四门遗址、门门、城墙、沟渠等。 经勘察发现,墓地东、北墙的夯土墙大部分压在公路上。 下面是南城墙遗址和城墙遗址,保存后状况较差。

隋文帝陵有没有被盗_隋文帝陵_隋文帝陵墓被谁盗了

勘探现场

根据勘探中发现的9段夯土墙遗址,其宽度在0.5米至4.4米之间,可以大致勾勒出墓地墙体的走向和结构。 城墙外西侧和南侧还发现有沟渠。

另外,墓地四墙中间有一门,门外有一对梯形大门。 除南门城门和西门城门、西门城门、北门西门城门保存完好外,其他城门城门和城门城门保存完好。 城门已毁,不复存在。 保存完好的南门遗址位于陵园南墙中部。 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5米,南北宽13米。 东西两端与墓园墙相连。 门址周围地层中发现大量砖瓦。 还有白灰色的墙面覆盖物。

据专家对原隋泰陵的考察,隋文帝的陵门实际上是一座面阔五间的宫殿式建筑。 南门遗址以南约18米处有一对城门,东西门相距约42米。 东西塔平面呈梯形,东西长约10米,端部南北宽约4米,外端南北宽约5米。 东西塔的形状和规模相同。

“隋文帝庙”是一座夯土筑成的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384米,东西宽约354米。 南、北墙外侧各有四个马面。 城址内有“新修宋隋文帝祠碑”。 上面的铭文已经模糊不清,根本无法解读。

城址出土的砖瓦多为宋代砖瓦,未发现隋代砖瓦。 因此,隋文帝庙很可能建于宋代,地点就选在泰陵这里。

隋文帝陵_隋文帝陵有没有被盗_隋文帝陵墓被谁盗了

墓地遗址:空地

隋文帝庙遗址长期被农田包围,现为温室蔬菜种植基地。 进一步的探索是不可能的,地面上也没有收集到任何有价值的文物。 1971年,扶风县博物馆收藏了一批泰陵文物。 经查文物登记册,发现该批文物共计20件,主要为绳条砖、莲花方砖、筒形瓦、兽面瓦和莲花瓦,除少数瓦片外,均为所有碎片。

目前已成为农林牧业发展基地。 隋代泰陵所在地杨陵地处暖温带,季节变化明显,冷热、干湿对比鲜明。 杨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十分温和,资源丰富,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光照、温度、湿度。

隋文帝陵_隋文帝陵墓被谁盗了_隋文帝陵有没有被盗

隋文帝雕像

二、隋代泰陵对汉陵的继承与发展

关于隋文帝的丧葬。 《北史·隋本》载:“秋二月末(仁寿四年),日色青青,初八痊愈。甲辰时,皇帝病重。”卒于仁寿宫,辞百官,卒于大宝殿,时年六十四,诏曰:唉!天下大乱……须令周事俭朴,不得劳作……八月丁卯,葬于泰陵,同坟异穴……”

《隋书》中也有相关记载,都提到埋葬隋文帝的陵墓名称本是“泰陵”,而不是后人所称的“泰陵”。 唐初武德七年,高祖星楼观祭隋文帝陵。 贞观十五年,太宗遣使到太牢祭祀隋文帝。 都直接称为“隋文帝陵”。

《北史》和《隋书》中都提到隋文帝与独孤皇后合葬,风格为“同坟异穴”。 独孤皇后于仁寿二年八月去世,当年闰十月葬于泰陵。 当时,她任命大臣左仆射阳素“建山陵”。 工作完成后,她受到了表扬。 两年后,即仁寿四年七月,隋文帝驾崩,十月葬于泰陵。

隋文帝在圣旨中表示要节俭丧事,但对墓地制度只字不提。 从考古资料来看,选择在地势较高、开阔的地方修建陵墙呈方形的斗形陵墓。 城墙四面有四门,中间有一门。 整体布局和结构源自汉代皇陵。

隋文帝陵有没有被盗_隋文帝陵_隋文帝陵墓被谁盗了

西汉皇陵:平陵

但与西汉皇陵也有区别:一是陵墓有四个门,不像汉陵的皇帝和皇后各有一座陵墓,而是有两座并列的宣宫。封建农村。 另外,印章的南边压在两条墓道北侧的天井上。 显然,这枚印章是隋文帝安葬之后所建的。

先葬独孤皇后,中间是宣宫。 或许这是因为当时并没有考虑到隋文帝将来是否会与她合葬。 因此,两年后隋文帝合葬时,他们只能葬在西边。

从本质上讲,隋文帝泰陵陵园制度是对前代陵园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斗形土封、四周方墙、四面有门、无石雕,均采用西汉帝陵制; 南北墓向、长坡天井墓道、合葬等都是东汉以来北方地区的典型特征。 长期流行的木灵葬格局。

此外,隋文帝泰陵也直接影响了唐高祖显陵的结构。 两者在很多方面都保持着高度的相似,比如斗形的土封,土封前的两条南北长坡,有天井和墓道,东西并置。 周围筑有规则的方形围墙,围墙四面都有门,还有不同洞同坟的合葬制度等。

一方面,这与隋朝与隋唐统治者关系密切,以及相似的礼制制度有关。 另一方面,也与仙灵的设计理念有关。 据太祖李渊贞观九年5月6日的遗旨说:“役的轻重,应按汉制,改日为月,这是园林陵制应节俭,兼顾汉魏,考虑规矩。”

因此,隋文帝泰陵和唐高祖显陵都采用了西汉帝陵的陵园制度。 在同墓异洞合葬方面,先陵直接模仿了泰陵。 这正是两者的区别。 墓葬体系高度相似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隋文帝庙与唐陵下宫性质相似。 它们都是祭祀场所。 因此,目前在隋文帝庙址发现的城址可能利用了早期建筑,或者具有防御和祭祀的双重功能。

如果说这些体现了前代陵园与后世陵园的“传承”关系,那么泰陵也在宣宫、陵园门、陵园等诸多方面“发展”了西汉皇陵的陵园结构。门,所以可以说“继承”和“发展”被视为中国古代墓地的普遍特征。

参考:

[1]廖方舟. 绥泰岭旅游资源评价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

[2]冉万里. 隋代皇陵制度研究[J]. 考古与文物,2021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