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墓出土文物在扬州下水(图)
扬州博物馆展出隋炀帝墓出土文物:铜钟、编磬。 本报通讯员 南琼 摄
扬州博物馆展出隋炀帝墓出土文物:彩陶持盾武士俑。 本报记者 南琼 摄
参观者在扬州博物馆留下关于隋炀帝的评论。本报通讯员 南琼 摄
近日,备受关注的江苏扬州曹庄隋炀帝墓继入选“六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后,又入选“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社会科学系统的发现”。 随着隋炀帝墓出土文物在扬州博物馆揭幕,隋炀帝墓再次引起公众关注。 隋炀帝陵一共搬迁了多少次? 隋炀帝真的像传说中那样荒淫无道吗? 隋炀帝的灭亡是源于“政绩工程”吗? 隋炀帝墓的发现对当代有何启示? 近日,“流星王朝的传承——隋扬州皇帝墓出土文物特展”在江苏省扬州博物馆开展。 记者参观特展并采访了扬州博物馆名誉馆长谷峰研究员。
谷峰告诉记者,根据目前出土的文物,可以确定这两座陵墓的主人分别是隋炀帝和萧皇后。 最有力的证据就是一号墓出土的墓志铭,墓志铭明确记载该墓的主人是隋炀帝。 墓志铭开头写道:“隋炀帝墓志铭。然而,隋炀帝十四年,太岁……帝卒于扬州江都县。” 这与史书记载的江都宫政变中隋炀帝在扬州被处决的时间和地点一致。 同时,墓中还出土了两颗牙齿,经体质人类学专家鉴定,属于一名50岁左右的男子,这也与隋炀帝被杀的年龄相符。 墓中出土的十三环金玉带、鎏金铜店头等高规格随葬品,均符合隋炀帝的身份。
一些遗留争议
虽然墓主人的身份已被确定为妇孺皆知的隋炀帝墓,但关于墓葬本身仍存在不少争议:是否是隋炀帝墓?被盗? 隋炀帝陵墓搬迁了多少次? 墓志铭何时何人发现? 展出的隋炀帝两颗牙齿引起了广泛关注。 有人质疑为何只剩下两颗牙齿,隋炀帝的骨头在哪里? 如果是盗墓贼,怎么可能盗走尸骨呢?
谷峰认为,萧皇后二号墓已发现明显的盗洞,但隋炀帝一号墓被盗的可能性不大。 由于隋炀帝陵修建仓促,建筑材料较差,屋顶可能早已经塌陷。 不仅难以确定墓主人的身份,也给盗墓者带来了困难。 此外,隋炀帝墓未被盗的最有力证据就是发现了一条十三环金玉腰带。 这是我国出土品级最高、最完整的十三环金玉腰带。 堪称稀世珍品。 盗墓者不会在盗墓过程中遗失如此珍贵的文物。
史料记载,隋炀帝的陵墓一共被迁了四次。 曹庄墓在哪里?
据《隋书》、《旧唐书》、《新唐书》等史料记载,隋炀帝陵曾多次重葬:大业十四年(618年),炀帝第一次葬于江都宫六柱殿。 后来,后江都督陈棱将炀帝重新安葬在武公的台下。 武德三年(620年)和武德五年(622年),唐太宗李渊两次下旨安葬隋炀帝。 因此,有专家认为,曹庄此次发现的墓地是第五座墓地。 不过,古风认为,真正的隋炀帝陵迁址可能只有一次,那就是陈棱将隋炀帝灵柩从江都宫六柱殿移至武功台。 ,而曹庄墓很可能就是位于武功台附近的墓葬。 。
“重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异地迁葬,将坟墓从一处移至另一处,另一种是墓址不变,但随葬品放置在坟墓内。” 古风说道:“从此,江都宫就迁到了五公台。这是隋炀帝陵墓的第一次迁址,也可能是最后一次迁址。根据史料记载和地理位置考证,雷堂和五公台应该是同一地区的两个地方的标志性建筑,唐代的重葬并不是把陵墓从吴公台迁到雷塘,而很可能只是对榛丛中的塌陷墓进行了修整,并增加了一些陪葬品。”
谷峰断定曹庄隋炀帝墓是陈棱将军所建,原因有二:一是陈棱从六柱殿重新挖掘出隋炀帝棺木,存放在江都宫中。许久。 几个月。 这期间,陈棱应该正在为隋炀帝修建陵墓。 此外,曹庄隋炀帝墓所用材料均为江都宫城墙用砖,且是江都宫工程中淘汰的具有明显烧制缺陷的次品砖。 这也体现了当时修墓的仓促与仓促。 马虎。 如果按照唐朝的皇家规定进行迁徙,墓葬的形制和质量就不会是这样了。
至于隋炀帝墓志铭何时、何人置墓,众说纷呈。 根据墓志铭上出现的“贞观元年”四个字,可以确定墓志铭不是隋炀帝初葬时所立的。 想必是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所置。 有学者认为是萧皇后与隋炀帝合葬时所置。
人们都说有功德
历史上,隋炀帝一直以荒淫、残暴、残暴的形象出现。 千百年来,他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愚君暴君的典型例子。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隋炀帝认为仅靠武力征服南方是不够的。 他即位前,任江都(今扬州)扬州总管时,广纳江南人才,对待宗教领袖十分礼遇。 他还效仿东晋名相王导。 南方语言,从而减轻南方的敌意。 此外,隋炀帝为了巩固政权的长治久安,还规划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使北方的政治中心和南方的经济中心得以实现。被连接。 运河的开通直接促进了扬州的繁荣。
隋炀帝一直因荒淫无度而为世人所诟病。 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他三下扬州看琼花的传说。 “这些都是虚构的东西!是对宋代以来的传说、小说、言情等民间文学作品的整理、虚构和歪曲。隋炀帝在位十三年,确实马不停蹄地游历各地,但阅兵不是为了好玩,而是为了巩固新的政权,实现有效的统治。”古风说道,“隋炀帝的两个儿子都是萧皇后所生的。而且正如传说中那样不道德,他肯定会有很多孩子,而且正史记载,隋炀帝和萧皇后关系非常融洽,直到隋炀帝被杀。”
隋炀帝以极大的勇气进行了改革。 然而他急功近利,最终灭亡。 古风说,隋炀帝是一位有远大志向的皇帝。 从他的“大业”年号中就不难看出。 他以尧、舜为榜样,试图建立前所未有的成就。 据唐史学家胡如雷估计:隋炀帝即位后的八年里,共兴建了22项重大公共工程,平均每年招收劳动力400万人,接近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 。 隋炀帝急功近利,大兴土木,滥用民权,最终导致人民起义,天下大乱。 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绞死,一代皇帝陨落。
展厅的尽头有一块墓碑形状的留言板,上面写满了参观者对隋炀帝的评价。 “没有秦隋,何来汉唐?” “功大于过,一代英国皇帝”……这是观众看完后的反应,也是当代人对这个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的由衷评价。
从历史中学习
从隋炀帝陵的发现到墓中文物的展出,隋炀帝陵一直饱受争议。 不过,面对质疑,考古队并没有一味争论,而是继续聚焦考古,用考古证据来说话; 同时,要考虑公众的期望,及时与媒体和公众对话,依法、及时、科学地公布结果。
2014年4月,隋炀帝墓出土文物在扬州博物馆向公众揭幕。 “从去年3月隋炀帝墓的发现到文物的展示,只用了1年零1个月的时间,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 谷峰说,以前这样的重大考古发现,都要经过专家的研究。 研究过程至少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向普通民众展示。 想做相关研究的专家因为无法接触到考古数据,只能耐心等待。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热情也逐渐减弱。 出土文物的快速展示,不仅可以满足公众的期待,提高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而且可以促进考古界与各界人士的交流,促进隋朝历史的研究。王朝。
“短秦后长汉,前短隋,后长唐,这种现象值得研究。” 谷峰认为,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和隋炀帝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他们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为封建王朝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封建皇帝,秦始皇和隋炀帝都有大才大略,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过于急功近利,不顾百姓生死,滥用民权。权力,把原本造福人民的伟大工程,变成了令人愤怒、怨恨的“政绩工程”。 “政绩工程”与人民幸福安康是对立的。 如何处理好民生需求和“政绩工程”,对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启示和警示。 (本报记者 郑金明 通讯员 南琼)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