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故居
基本介绍
陈寅恪故居位于广州市新港西路中山大学校园东北区309号二楼。 这栋楼高两层,坐北朝南。 它是1911年由美国马金沫夫人捐建的。 原为岭南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葛力培的宅邸。 后来王缉思、杨国荣、荣庚、商承祚等著名教授也曾居住于此。 陈寅恪教授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住在这栋大楼的二楼。 《论重生的命运》、《柳如是别传》等作品均在此写成。 里面现在的陈设是陈寅恪当年居住时使用的家具和书籍。
远远望去,陈寅恪故居坐北朝南。 沿着学校路走到陈寅恪故居东侧。 只见一排齐腰高的木护栏,半开的木栅栏门,一条白色的小路笔直延伸到故居的门前。 。 护栏旁立有一块深棕色花岗岩石碑,上面刻有“陈寅恪教授故居”及生平简介。 陈寅恪晚年双目失明,只能轻微辨别光影。 陶铸拜访他时,问他是否需要什么。 大师说:“我的眼睛不好用,进出不方便,请帮我把门前的路漆成白色。” “所以学校给他铺了这么一条白色的路,为了安全,还在他故居旁边的路边加了木栏杆。
沿着笔直的白色小路来到故居的正门,几扇小百叶窗紧闭着。 正门前有三级台阶。 爬上。 拱门宽三步。 红色木门两侧半开。 透过内门的玻璃,可以看到右侧通往二楼的楼梯。 这里也是陈寅恪讲学的地方。 据说,陈寅恪讲课时总是端正坐姿,态度认真。 大师曾说过:“前人之言,我不言;近人之言,我不言;外国人之言,我不言;我之言,我不言”过去,我只谈论以前从未发生过的事情。“老师授课时,教室里总是挤满了人:一半是学生,一半是因为他的名誉而来到这里的老师。 人们称他为“教授中的教授”。 大师的成就早已蜚声海内外。 牛津大学一直想聘请他作为客座教授,但他等了很多年才聘请其他人。 季羡林说:陈寅恪是一位历史大师。 “历史大师必须能够继承前代遗志,开创前代新风,继往开来,继往开来,走出一条独特的道路。”
绕着故居静静地走,路过西侧,可以看到这里的植物生长得很好:高大的假槟榔、墨绿色的棕榈树、翠绿挺拔的竹子……多年以后,它们仍然忠实地守护着。这座小楼。 。 望着西侧高大的翠竹,让人想起大师的“斥势利、崇正气”。 这是大师在编撰自己的文集时对自己一生学术之路的总结。 这也是大师令人敬畏且重要的一生。 肖像。
抬头望故居背面,二楼有一排五扇大窗,窗下有青瓷雕花; 相应的一楼,两侧各有四扇大窗户,中间有一扇同样宽的窗户。 门。 与二楼不同的是,一楼的门窗都是拱形的。 门的正上方有一盏老式路灯。 红墙、绿瓦、蓝花,给人一种淡淡的古韵。
踏上与正门相同的三级台阶后,即可到达生锈的铁门。 铁门前的三棵米兰树在风中翩翩起舞,铁门左上方挂着新的路牌,上面写着:“中大东北区309”。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