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后,隋炀帝墓和萧皇后墓填补了历史和考古的空白。
2013年3月,考古人员在扬州市西湖镇司徒村曹庄地区发现了两座残存的隋末唐初砖室墓。 坟墓面积不大,他们以为很快就能完成工作。 然而,墓中出土的一套十三环金玉被带却让考古人员震惊了。 据史料记载,从南北朝到隋朝,皇帝的皮带有十三环。 随后出土的刻有“隋(隋)古阳帝墓志铭”的墓志铭和两颗雄牙,证实了该墓的主人是隋炀帝。
隋炀帝陵为方形砖室墓。 墓旁还有一座船形砖室墓,里面睡着隋炀帝的妻子萧皇后。 两座墓葬均由主墓室、东西耳室、甬道、墓道五部分组成。 其中,隋炀帝陵主墓室长仅3.92米,宽3.84米,与皇陵规格相差甚远。 让人想起他生前三征高句丽、开通大运河的丰功伟绩,隋炀帝死后居住的住所却十分破旧。 舒家平说,这种“寒酸之感”与隋炀帝驾崩、多次迁徙有关。 公元618年,隋炀帝被宇文化及绞死后匆匆下葬。 几经搬迁,最终葬于曹庄。 公元648年,萧皇后病逝,与她合葬。
截至目前,隋炀帝、萧皇后墓葬中已清理出墓志铭、玉器、青铜器、陶器、漆器等珍贵文物400余件(套)。 其中,萧皇后的冠饰尤为引人注目——大小铜钗十二枚。 、 1个额托、2个鬓角、数朵花等碎片。 纹饰形状多样,有水滴形、莲花形等。 研究表明,萧皇后皇冠首饰的制作工艺有锤打、花丝、镶嵌、串珠、鎏金、抛光等,工艺复杂而精美。
萧皇后宝冠移交给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所进行实验室考古后,近日已取得初步成果。 “铜簪断裂的部分露出了一个看起来像棉花的馅料,经过显微镜观察和红外光谱分析,那是棉花。” 舒家平说,“扫描电镜图像清楚地显示了铜簪中棉花的微观特征与现代棉花一致,这在考古学上具有重要意义。唐代出土的棉花极为罕见,而且外观后萧铜簪中的棉花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空白。”
“出土的随葬品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对于推动隋代历史的研究大有裨益。”舒家平说。 隋炀帝墓出土的最重要的随葬品无疑是十三环金玉带。 它不仅是我国出土的唯一、最完整的一套十三环腰带,也是古代腰带体系中等级最高的实物。 萧皇后墓出土的全套编钟16件、编钟20件,是迄今为止国内出土的唯一实物隋唐编钟、编钟。
在扬州文物考古研究所,舒家平向记者展示了隋炀帝墓出土的四个鎏金铜头像,兽面直径达26厘米。 在过去的考古中,带有建筑构件的墓葬并不多,历代皇帝的墓葬更是凤毛麟角。 隋炀帝陵为何以建筑构件作为陪葬品? 舒家平推测,隋炀帝是被迫在江都宫上吊自杀,并仓促下葬的。 后来隋炀帝的老部下搬迁安葬隋炀帝时,却拿不出像样的陪葬品。 无奈之下,他们很可能把江都宫门上的门环拆下来,嵌在墓内的棺材、棺材或木门上。 ,并作为隋炀帝的陪葬品。 舒家平说:“唐代大明宫遗址中也曾出土过类似的鎏金铜店头,由此可想而知当时江都宫的规模。”
千百年来,对于隋朝隋炀帝的评价,一直存在很大争议。 在舒家平看来,杨广的三个谥号是对其帝王生涯的极好总结。
唐朝皇帝李渊赐杨广谥号“杨”。 《周书·谥法》记载:“去朝拜远方的人,就叫阳;在家好,朝拜远的,就叫阳;在家好,就叫阳。”疏于政事,谓之阳;善于于家,谓之阳。” 杨广弑君父,杀兄弟,逼姐妹,犯下缺德之罪。 据唐史学家胡如雷估计:隋炀帝即位后的八年里,共兴建重大公共工程22项,平均每年征用劳动力400万人。 如此大规模的建设和滥用人民权力,最终导致人民起义,天下大乱。 。
窦建德自称“大夏王”,谥号杨广闽帝。 “敏”字与“慈”、“敏”同音,有慈悲、悲伤之意。 杨广第三次到扬州时,见天下大乱,不可逆转,遂下令修葺丹阳宫(今南京)。 不过,跟随的都是关中侍卫。 他们思念故乡,怀有深深的怨恨。 最后,宇文化及发动兵变,迫使隋炀帝自缢身亡。 萧皇后和宫里的官员赶紧用床板做了一口棺材,偷偷将她埋葬在江都宫的六柱殿下。 后来杨广几度被埋葬,但一代皇帝的结局却是如此悲惨。
皇帝主杨东赐杨广谥号“明皇”,“明”就是照亮八方的意思。 杨广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宏伟的计划。 《资治通鉴》评价:“隋家极盛”。 他挖长壕,筑关隘,开驰道,筑长城,筑粮仓。 “三驱辽左”、开凿、连通大运河……每一个工程的背后,都是他改革的巨大决心和勇气,可以说是利在千秋。
对于隋炀帝的评价,扬州双博物馆名誉馆长、研究员谷峰表示,隋炀帝之所以在人们的印象中是反面教材,是因为隋炀帝以后的朝代隋朝出于政治需要,因一些艺术作品的介入,放大了对隋炀帝所犯错误的理解,并对他进行了诽谤和妖魔化。 长期以来,隋炀帝的建设和开拓成就被忽视。 扬州曹庄隋炀帝墓的发现,为人们重新认识隋炀帝提供了资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