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十大考古新发现:每一项都领跑数百年
4月9日,201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考古界专家表示,2013年好项目太多,但只有十个名额。 经过优中选优、优中选优、勉强选优,最终选出了十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辉煌,每个人都引领着道路。 由于本报已对大部分项目进行了报道,这里仅简单介绍十个项目,以方便读者。
1.陕西宝鸡石鼓山周氏墓地
——探寻姜姓羌族聚居地
位于宝鸡市正南渭河南岸台地上,共清理墓葬15座,出土各类文物共230余件(组)。 其中,青铜礼器多达92件,铭文、族徽26套,格外引人注目。 墓地周围还发现了几个同时期的灰坑,说明这里曾经是住宅,弥补了过去此类住宅用地的缺乏。 住宅、墓地齐全,聚落的基本要素都具备了。 考古学家由此确认,这里是商周时期的聚落(封建国家或封地)。 一般认为,高领袋足龟代表了姜姓羌族的文物。 灰坑中发现了许多高领袋足龟,推测墓主人应该是姜姓羌族后裔,即姜绒人。
2、湖北随州文峰塔东周墓地
——首件隋国青铜器出土
位于随州市东城区,共发掘东周墓葬54座,出土铜、陶、玉等各种质地文物千余套。 其中一半以上为青铜器,大部分青铜器上有“曾”字、“曾子”、“曾公子”、“曾孙”、“曾大司马”、“曾大公印”等铭文。战国曾侯丙墓的发现,比曾侯乙墓稍晚。 这是继曾侯乙墓和叶家山西周曾侯墓发掘后发现的又一代曾侯墓。 考古发掘还出土了一把刻有“隋”字的青铜枪,其铭文为“隋大司马嘉佑游葛”。 这里的“隋”字无疑是国名。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通过科学发掘出土的隋国青铜器。 这件戈出自其曾孙邵墓,为“曾岁”说又增添了一个重要的新证据。
3.山东省沂水姬王姑春秋墓
——墓室与车马坑同洞
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全庄镇“鸡王谷”之巅。 “谷”是沂蒙山区特有的地貌。 它的特点是平坦且开放的顶部和周围被切割的墙壁。 此次考古是古丁首次发现墓葬,共发掘了两座墓葬。 其最大特点是墓室和车马均建在岩坑内,是一种全新的墓葬形式。 从墓葬规模、随葬品和祭品来看,推测这是一座高级墓葬。 结合历史资料,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一位王子或其妻子的坟墓,可能与史料中记载的蓟国或莒国有关。 这一发现有望解开一些历史之谜。 此外,他们还发现二号墓尚未完工,填土中只发现了陶片、兽骨、海螺等春秋时期的遗物。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陵墓建设突然停止呢? 研究正在进行中。
4、湖南益阳兔子山遗址
——最早的大型木碑
位于湖南益阳市区,历代因生产建设而遭到严重破坏。 然而,却发现了16口古井。 更为罕见的是,出土的简牍数量较多,约15000余张。 该简跨越楚、秦、张楚、西汉、东汉、吴三国战国时期。 内容为益阳县政府办公档案及公私文件。 其中一份是秦二世胡亥正月下发的一份文件,强调了继位的合法性。 出土的简中,还有一个长49厘米的简,是出土简中最早的大型木简。 据记载,西汉元年,益阳官员张勋将赋税“池甲钱”调至临湘县(今长沙)。 他偷窃被抓后,不仅被追回贪污罪,还被判处3个月监禁。
5.成都老官山西汉代木棺墓
——失传的扁鹊医书出现
位于成都市北郊天汇镇。 考古学家从这座西汉高级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简牍。 经整理,其中找到医书九本。 通过对医书内容的分析,考古学家推测这些简很可能是扁鹊学派失传的经典。 与医书同时出土的还有一尊高14厘米的经络漆人像。 人物五官、四肢雕刻准确,白色或红色描绘的经络穴位清晰可见。 不同部位还刻有“心”、“肺”、“肾”、“盆”等小字。 1993年绵阳出土的经络漆人,是世界上最早的经络木制人体模型。 相比之下,此次发现的肖像画更加精致、完整。
6、河南洛阳新安函谷关遗址
——西汉的“国门”
位于洛阳市新安县,自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建立以来,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 西汉时期,是关中地区最重要的门户。 直至隋唐时期,这里还是重要的军事关隘。 同时,它还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西行第一关。 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军事地位,而且见证了丝绸之路贸易的繁荣。 此次考古研究证实,遗址中间有一条道路,勘探发现长度约为370米。 通过道路土壤分析,这条道路从西汉建关时一直使用到近代,也是通关的唯一道路。 这条千年古道也是古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
7、西安西汉长安城渭桥遗址
——丝绸之路第一桥
位于西安市北郊汉长安城遗址北侧,已发现3组7座渭河桥梁。 其中,汉长安城北城墙面向楚城门、距楚城门1200米的一组五座古桥,被称为“楚城门桥”。 从发掘情况来看,楚城门一号桥规模巨大。 据考古学家介绍,它不仅是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木梁柱桥,也是汉代离开长安城后丝绸之路上的第一座桥梁。 其作用类似于紫禁城前的“金水桥”,许多重要的仪式都在这里举行。 有专家认为,它的发现可能改写中国桥梁的历史。 这也应该是张骞在长安出使西域时经过的第一座桥。 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所以这座桥可以说是丝绸之路第一桥。
8、江苏扬州曹庄隋唐墓(隋炀帝墓)
——纠正历史谬误
2013年3月,江苏省扬州市西湖镇司徒村曹庄发现两座隋唐砖室墓。 4月中旬,其中一件出土,上有《隋古阳帝墓志铭》。 通过科学考古发掘,确认扬州曹庄隋唐墓葬为隋炀帝墓和萧皇后墓。 它们是隋朝隋炀帝杨光帝和萧皇后的最后埋葬地,证实了历史文献的记载。 隋炀帝陵原为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清朝误判而酿成的谬论。 这一考古发现还原了历史真相,确定了隋炀帝陵墓的真实位置。
9、四川石渠吐蕃时期石刻
——唐藏古道的新方向
2013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故宫博物院、甘孜地区石渠县文化局,对石渠县早期石刻进行了考察。 石渠县发现吐蕃时期石刻三组共十七件。 新发现的石刻群保存完好,题材丰富,有五佛造像、大日如来、菩萨像、度母像、古代藏文铭文等,都是吐蕃时期流行的典型题材和内容。图像特征符合吐蕃时期的典型风格,并发现吐蕃时期的铭文。 吐蕃石刻的大量分布,使石渠县成为唐藏古道上的重要节点。 为唐藏古道的走向或文成公主进藏路线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填补了青藏高原东部唐藏古道重要环节的数据空白。 。
10、江西景德镇南窑唐代窑址
——景德镇的由来
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市节都镇南窑村东北部。 此次考古发掘出土了耳形盖罐、穿带罐等具有重要年代意义的文物。 夹盖罐是公元800年左右的新产品,它是随着海上陶瓷之路的兴起而出现的,是海上陶瓷之路兴起的标志性产品。 文献记载“新平陶器生产始于汉代”,这意味着景德镇的陶瓷生产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然而,这次发掘表明,景德镇在晚唐至十世纪五朝就已经可以生产青瓷和白瓷了。 此次发掘的南窑遗址是景德镇地区已知最早的制瓷工业遗存。 它不仅填补了景德镇地区唐代瓷窑遗址的空白,还将瓷都景德镇的瓷器烧制历史推进了200年。 (本报记者 李云)
”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