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观音岩简介_观音岩开山_观音岩历史
观音岩位于罗江县城北10公里的调元镇双安村,原为明代状元杨升庵的好友、罗江名士吴百涯读书之处。乾隆六年(1741年)秋,岩裂,现出一尊石观音像。次日,家住江对岸的李华南中了科举,县里人信奉其为神仙,建庙。乾隆五十年(1785年),其子李调元罢官回乡后重建此庙。
川西著名的观音岩寺与云龙山李氏宗祠、兴元遗址隔江相望。两山之间,宁水河犹如一条巨龙,横切十里平原:“尾击灵鸟庙,腹倚关张岩,头仰李氏宗祠”。拐弯处,一道石堰将汹涌的河水锁住,汇聚成数十亩的湖泊。一万多平方米的月亮岛,犹如龙眼镶嵌在清澈的玻璃水中。以观音摩崖造像闻名的观音石刻,就位于宁水“龙腹”右侧险峻的悬崖上。
观音岩,原名白石崖。明弘治年间,罗江名士吴白崖隐居岩下,刻苦读书,曾在崖壁上刻下“白崖仙鹤”四字。他梦见一位神仙骑龙出现。岩左侧有一块形似三条鱼南游的石头,相传“观音居南海,携三鱼,显圣于我西蜀之地”。岩正面有罗江县令杨周冕于乾隆三十四年(1676年)所写的“西来古佛东来,云外高僧认雪山”石联,至今仍保留在岩上“神奇”的“灵石”上。“三鱼石”和“灵石”无疑给此地蒙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来自宁江; 距观音岩仅百余米,进入古老巍峨的山门,三座雕花石拱桥横跨潺潺的山涧溪水,桥上游人如织,让人感受到石雕艺术的勃勃生机。
过石拱桥,拾级而上19级台阶,便可见一尊高3.6米、用汉白玉雕成的白衣观音像,立于亭内石龛中,手捧净瓶,普照众生。
从白衣观音左转,进入长达六十余米的石雕长廊,将人们熟知的二十四孝、十三逆的故事以深浮雕的形式再现于石壁之上,浮雕栩栩如生、细致入微,既具有中国工笔画的特色,又具有深刻的传统文化教育意义。
走出石雕长廊,映入眼帘的是飞天、凤凰、观音等巨幅浮雕,一条石龙破壁而出,龙头下方是六角形的龙井,井水清澈甘甜,相传此水“能治病延年,功德无量”,游人纷纷汲水饮用。
顺着龙泉井两边的台阶拾级而上,就进入观音岩主崖壁,这里是摩崖造像的精华所在。石壁险峻如刀,长达百米:千手观音、南海观音“救七灾”和“三十二应”等,或圆雕或浮雕,造型逼真,层次丰富,生动鲜亮。最具艺术感的石雕当属千手观音。高5-7米的半圆形千手观音像屹立在巨大的石壁上。仰望:优雅的观音仿佛从天而降,寻找救灾之声,呼之欲出。这尊造像借鉴了敦煌石窟的雕刻技巧,使造像既具有传统佛教的艺术美,又具有现代美。在众多的摩崖造像中,“救七灾”和“三十二应”等造像算得上是微型摩崖造像了。 但人物头上的发巾、衣服上的褶皱、胸前的流苏等都一一可见,堪称传统艺术中的珍品。
顺着观音“三十二应”浮雕往北走,便可到达崖顶。哪想此处石壁上悬有盘旋的石梯,梯子向外延伸的岩石托起一朵凤鸾,直冲云霄。因时有云雾缭绕,故名“映云阁”。
拾阶而上,穿过云韵亭,直上观音岩山顶,在观龙台上可观四里浑水长龙,在龙吟阁感受韦驮像前的钟声鸣响,在三峰阁乘风破浪抒怀,是一次独特的体验。
从三峰阁往南走,便可见断岩下的洞中,有一尊威严慈祥的观世音菩萨怀抱婴儿,岩石上悬挂的青藤散发着清新的香味,让人有如入仙境之感。
在赐子观音与白衣观音之间,一群工匠正在雕琢长达109米、世界最长的卧莲花观音。卧莲花观音的胸部线条被细化、强化,并沿着身体线条逐渐模糊,远观造型深邃清晰,近观精神可感。
观音石刻总面积3.3万平方米,由清乾隆三十二年罗江县令杨周冕发起,后李调元修复,但文革期间遭到破坏,直到1992年当地政府才开始新的开发重建工作。崖壁上的千手观音、白衣观音、送子观音、救七灾观音、观世音菩萨普门变、弥勒佛等摩崖造像慈悲悲切,韦驮造像威严雄伟,二十四孝和十三忤逆报应浮雕令人心生敬畏。其中,堪称世界最大的百米莲花卧观音已初具规模。气势磅礴的观音石刻与自然景观和新建景点相得益彰。 石刻区内景色宜人,自然景观令人赏心悦目。一年三次的祭祀活动(农历二月、六月、九月)代表着观音一生三次圆满的转折,形成了观音岩如今的三大盛事。农历二月最为热闹,前来祈福朝拜的香客、游客络绎不绝。古老的前后门、新建的白衣观音殿、韦陀像、门外新建的清代街道,为景区增添了生机。
观音岩原名白石崖,因当地的地形而得名。这里的岩石连绵突起,形成许多岩窝。加之树木繁茂,岩石上总有滴水的痕迹。这里日照充足,气候冬暖夏凉,曾一度成为丐帮的一个分支。相传明朝弘治年间,山下有一位名叫吴白崖的秀才,他连年科举失意,又不甘放弃从政的梦想,终日寂寞,便外出散心,来到了白石崖。他立刻被这里宜人的景色所吸引。面对整座山脉和山脚下宁静的村落河流,他突然意识到这里特别适合苦读,于是便住在山脚下,开始每天坐在山中的岩石上刻苦读书,终于实现了自己做官的夙愿。
关于观音岩的由来,民间流传着许多故事,其中最为常见的是李调元编撰的《重修观音岩堂记》:乾隆辛酉年秋天,风雨肆虐,山崩地裂,雷电交加。人们从雷电中看到观世音菩萨的身影隐约可见于这座山上,于是大家都一口咬定是观世音菩萨乘甘露降世。而当月,李调元的父亲李华南考中了乡试,名列第三十六名。附近的村民更加相信是神灵在庇佑他们,是观世音菩萨下凡示好,于是便开始以观音来命名这座山。从此,前来祈福的客人络绎不绝,有求必应的说法让人们相信,这座山上笼罩着一股祥瑞富贵的气息。
1970年以后,这里迷信横行,社会治安混乱。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开发李调元故里景点,发展旅游业,当地政府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于1993年启动观音岩摩崖造像石刻工程——一座融各类观音造像为一体,以观音为中心的大型摩崖石刻。
三座石拱桥,据说是观音脚下踩过的三道彩虹,连接着人间和西边的普陀。桥下缓缓流淌的溪水,来自外面的宁水河,右边的池塘叫虎山池,据说人们在池中放生动物,或投钱结缘,然后默默祈祷。只要你放下的小鱼小虾,沿着桥下的溪水慢慢游动,就代表你有了与佛结缘的心,有自我救赎超越的觉悟。如此一来,水中游过三座桥的小鱼,就如同经历了来世的洗礼和通透,一定能心想事成,事事圆满!
对面的十九级台阶上,可以清晰地看到高3.6米的汉白玉观音,手捧清净瓶,面容慈祥,伫立在亭子石龛中,注视着众生。现在请您屏住呼吸,静静地呼吸,静静地聆听,您能听到和谐的韵律吗?那是大自然的韵律,是清风带给世人的白衣观音的关怀与慈悲。
长达六十多米的石雕长廊,将人们熟知的二十四孝和十三逆报的故事以深浮雕的形式再现于石壁上。虽然部分已经风化,但浮雕依然栩栩如生,具有中国工笔画的特色,颇具传统文化教育的深意。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古代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中,孝道是首位的,而这些浮雕中的每一幅都是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典范。一路走来,不知大家有没有看到,浮雕下方的岩石上插着一排长长的红色香柱,据说只要在岩石边缘以弧形插上香柱,就能止痛延年益寿。
眼前看到的是一幅飞天仙子、三只凤凰和观音的巨型浮雕,下方是一条石龙破壁而出。龙头下方是六角形的龙泉井,井水清澈甘甜。据说此水能“治病延年,功德无量”,所以如果你有兴趣,不妨用此水轻轻擦一擦脸,看看能不能洗去世间的疲惫,让你心旷神怡、神清气爽呢?
这栋依山而建的建筑就是观音堂。你右边的石碑,是当地政府自1992年修复观音岩以来,记录游客和当地百姓善举的功德碑。所以在进入观音堂之前,请大家注意左侧岩壁上刻着的四个大字“百崖仙鹤”。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呢?据史料记载,这就是我们刚刚介绍过的罗江名士吴百崖居住于此时坐下读书的岩石。据说有一天他在这块岩石旁读书,看书时睡着了。他在梦中看到一位仙女骑着龙在他面前飞翔,对他说:“你中了三十九等的名分,前程似锦!”我们都知道3乘9等于27。结果,吴百崖果然中了科举,考了27名,任淳化县令。 后来他又到了泾阳,被选为陕西巡抚,因此这里就有了“白崖猛陇”的典故,后来人们就把这块岩石命名为“白崖仙鹤”,从此观音岩就被命名为白崖,同时也衍生了一个美丽的故事,更增添了它的神秘性和灵性。
站在观音殿中央,可见悬崖上的一个山洞里有一尊观音像,这就是传说中的“神石”。这尊观音石像在乾隆辛酉年秋天一个雷鸣般的夜晚突然出现,穿越时空,在这里默默伫立了两百多年,见证了人生的沧桑,洗刷了世俗的浮华,给很多人带来了心灵的慰藉,给他们带来了智慧、财富、幸福、成功和平安。石像两边是乾隆三十四年罗江县令杨周冕所写的楹联:“西来古佛东来留,云外僧认雪山。”俊秀刚健的字体,更增添了神石的底蕴。
到达观音岩主崖段,摩崖造像的精华,长达百米的陡峭石壁上的千手观音、南海观音、“救七灾”、“三十二应化”造像,都是圆雕浮雕,具有写实、丰富、生动、明快的特点。从我们刚刚走过的“百崖仙河”慢慢延伸而来。其中,最具艺术感的石雕当属千手观音。高5.7米的半圆形千手观音像屹立在巨大的石壁上。仰望,优雅的观音仿佛从天而降,寻找救难之声,即将走出来。这尊造像借鉴了敦煌石窟的雕刻技艺,使造像既具有传统佛教的艺术美,又具有现代美感。 “救七灾”、“三十二应”造像在众多岩刻中属于微型摩崖造像,但这些人物头上的发巾、衣服上的褶皱、胸前的流苏等都清晰可见,堪称传统艺术中的珍品。
岩上有三块细长石并排而立,犹如三条鱼在石上游动。相传“观音居于南海,带三鱼来我西蜀之地显圣。”这就是“三鱼石”的由来,也为观音岩赋予了新的神秘色彩。
到了悬崖处,便见悬崖边上有一亭子,形似凤鸾,被梯顶凸起的岩石托在半空中。天气好的时候,这里常常会有青烟缭绕,所以又叫“迎云亭”。传说观音每次降世,都会来到迎云亭打坐。此时,金童玉女总会点燃一炉香,让世人的喜怒哀乐随着淡淡的青烟升腾,让观音静观世间疾苦,静观悟道,守护世人。
经过应云亭,我们来到了观音岩的山顶。一座庙宇出现在眼前,门上的匾额清晰可见。大家可能已经猜到了,这就是财神庙。我们平时都知道“财神入化,四季财源广进”这句话。现在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知道中国民间传说中的财神是谁吗?答案并不一致。因为我国的文化史源远流长,从古至今,在不同的朝代,财神都有不同的代言人。可能大家平时都认为财神就是赵公明,但是财神也分为文财神和文财神。民间熟知的商朝比干、战国勾践、三国关羽等也都是财神的热门人选,无论是文武,都在百姓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形象。 大家都赞誉他们,视他们为精神与勇气的领袖,所以他们名声如神也就不足为奇了!
远眺关龙台:威远古镇旁蜿蜒的河流叫宁水,从远处望去,仿佛一条巨龙栖息于此,巨龙腹中的月岛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犹如镶嵌在清澈水波中的龙眼,关龙台也因此而得名。宁水对面,是与观音岩遥遥相望的云龙山李氏宗祠和兴元旧址。李调元诗中“尾击威远寺,腹倚观音岩,头仰李氏宗祠”的描述,正是描述了这一场景。再往远处望去,宁水的弯道处,不知你是否能看清楚,石堰将汹涌澎湃的河水锁住,汇聚成一个数十亩的湖泊。 李调元曾用“黄昏骑牛归来,远村笛声无数”、“岛上水牛哞哞,白雁蹒跚;湖面波光粼粼,大雁嘎嘎叫”等优美的诗句来形容大自然的绚丽馈赠。
观龙台右侧是一口铜钟,左侧是一面大鼓。观音岩历来有“晨钟暮鼓”的习俗。相传,铜钟在清晨敲响,声音嘹亮,回荡在四面八方,预示着新的一天从新开始,万物又回到生机勃勃的起点;而大鼓在傍晚敲响,声音醇厚,震撼人心,预示着过去的一天即将结束,众生开始默默等待新一轮的生机。
韦驮殿内有一尊韦驮立于殿内的塑像,石像旁的铜钟古朴而沧桑。每逢吉日,僧侣总会在此举行撞钟仪式,悼念先祖英灵,感受大山的灵气,祈求五谷丰登、国家富强。
顺着韦陀殿往上走,就来到了“三凤亭”,亭子虽然不大,但在树荫下却显得典雅别致。当“灵石”出现,“从此我家文运起,三凤齐飞”。李华南、李调元、李定元、李继元相继考中科举,被任命为翰林之后,“三凤”齐飞,观音岩更是名声大噪,“各大城邑,无不来此游玩”。在观音岩众多的景点中,“三凤亭”是游客比较喜欢的一个,很多游客都喜欢聚集在亭子里,在风中抒发自己的心情,心旷神怡,别有一番情趣。不妨亲自去体验一下,闭上眼睛,感受一下空气中是否还弥漫着淡淡的文艺气息。
断岩下的洞穴中,怀抱婴儿的观世音菩萨威严慈祥,岩石上悬挂的藤蔓散发着清新的气息,让人有仙气十足之感。《妙法莲华经》上说:“若女人想要儿子,应当供奉观世音菩萨,便生下有福有智慧的儿子;若想要女儿,便生下美丽的女儿。”意思是只要诚心供奉观世音菩萨,生下英俊的男孩和美丽的女孩是没有问题的!而且据说这尊观世音菩萨特别灵验,有兴趣的游客不妨试试。
在赐子观音与白衣观音之间,有一尊长达109米的卧莲观音,是世界上最长的观音。若细看,卧莲观音的胸部线条由细化、强化,沿身体线条逐渐模糊,造型深邃、典雅、秀美,如丝绸浮于波涛之上。远观其形,近观其神,栩栩如生。由于观音岩内观音塑像众多,各有风采,且卧莲观音气势磅礴,故民间称其为“东方观音城”。
.width-333)此.width=.width-333" src="" />
.width-333)此.width=.width-333" src="" />
.width-333)此.width=.width-333" src="" />
.width-333)此.width=.width-333" src="" />
.width-333)此.width=.width-333" src="" />
.width-333)此.width=.width-333" src="" />
.width-333)此.width=.width-333" src="" />
.width-333)此.width=.width-333" src="" />
.width-333)此.width=.width-333" src="" />
.width-333)此.width=.width-333" src="" />
.width-333)此.width=.width-333" src="" />
.width-333)此.width=.width-333" src=""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