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丧葬习俗有哪些?
旧时举行葬礼的程序很多,如设立道场、烧魂屋、唱夜歌等,并在白纸上写对联,所以民间的葬礼也俗称“丧事”。白色婚礼。” 中国人历来认为死与生同等重要。 人们相信,人的灵魂是不朽的,死了的人可以转世,有来世。 人死后,家人要举行隆重的葬礼,这不仅对生者有利,对死者也有利。 新中国成立后,提倡风俗变革,丧葬安排逐渐简化,火葬逐渐被人们所认可。 然而,在我国农村的一些偏远地区,人们仍然相信“安葬”的所谓“古训”。 因此,传统的丧葬形式还是比较流行的。 传统丧葬习俗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告别 当一位老人临终时,他的子女和其他直系亲属会守护他,准备聆听他的遗言,直至亲人去世。 这在习惯上称为“出发”。 告别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能够告别老人,说明孩子们已经尽了最后的孝心。 未能送别老人,往往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遗憾。 是否有子女送去死者身边,子女是否都来送去死者身边,是判断老人是否有福的另一个标准。 当老人遇到危险时,家人会把他从卧室搬到主院的临时木板床上。 比较贫困的地方,板床是用临时拆除的门板做成的。 因为民俗认为,人死在床上,灵魂就会悬挂在床上,无法超脱。 有的地方把死者是否死在木床上,作为子女是否尽孝的标准。 当家里的老人死在床上时,他们的孩子常常会受到批评。 对于英年早逝的人,家人虽然不将其搬进正院,但都会将其搬到床前的地上。 如果死者上面有长辈,死时不会被迁入正庭。 在很多地方,人死后,家人都会烧纸钱,称为“烧头上的纸”。 有的地方比较好理解,叫“头上烧纸”。 此外,还要燃放鞭炮,一来表示死者已西归,二来向邻居宣布丧事。 一个人去世后,家人会聚集在死者周围哀悼。 当人还活着时,通常“禁止”哭泣。
死者去世后,家属应尽快向亲友发出丧事通知,或登门通报死讯。 对于远方的亲友,应告知其吊葬日期。 宣布丧事的孝子必须穿孝服,戴孝帽。 到别人家时,不准入内。 当有人来迎接他们时,无论年龄大小,他们都必须磕头。
死者在入棺前,必须经过整容手术,如剃头、剃脸、换发、擦身、裹尸布等,然后用白绸(纸钱)遮住脸。有些地方也用过)。 按照民间习俗,死者不宜穿皮衣、皮裤,否则死者会转世为动物。 给死者穿衣时,不要把眼泪滴在死者身上,否则梦里就看不到死者了。 有的地方要求给死者提供一把木梳、一面镜子、一面镜子。 死者死亡后二十四小时内,必须有指定人选好时机,正式将尸体移入棺材。 死者进入棺材时,通常头朝内,脚朝外。
死者家属应日夜轮流守在死者床前,以示孝心。 这就是所谓的“守亭”。 死者入棺后,家属睡在棺材旁守护,称为“守灵”或“困棺”。 传统上,守灵也是表达对死者的尊重。
由于安葬死者选择吉田吉地,棺材可能会留在家中,称为“卧棺”或“卧棺”。 古代普遍有“留棺于亭”的习俗。 一般持续七天,有的甚至留棺十多天,甚至几个月。 然而,如今这种情况并不常见。 就算保留棺材,时间也不会太长。
服丧是指死者家属的子孙从死者去世之日起就开始服丧。 男人不穿华丽的衣服,穿草鞋(现在不常见); 妇女必须脱掉身上的装饰品和色彩缤纷的衣服。 男女根据与死者的关系,穿丧服、戴丧帽。 孝子在服丧期间(一般为一个月或一百天),不能理发、房事、会见亲友、参加宴会、进入寺庙等。特别是下葬前,这些习俗必须严格遵守,不然就倒霉了。
吊唁 吊唁是丧葬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吊唁的方式根据当地风俗习惯有所不同。 表达哀悼时,根据与死者关系的远近来确定礼仪和方式。 死者子女接到消息后,首先应哀悼,然后询问死因,并尽力尽快前往葬礼。 回到家,应该“望故乡而泪”。 有的出嫁的女儿甚至一路哭。 到家后,应先跪在灵前哭丧。 在有人安慰你之前,你不应该停下来。 虽然死者的亲戚、朋友和邻居可能不像孝子那样悲伤,但他们应该尽量表现得更悲伤。 当亲友来吊唁时,孝子应该迎接并陪伴。 比较亲近的亲友通常要在灵魂面前正式哀悼,直到有人安慰。 如果不是至亲或朋友,可以在死者面前烧几张纸钱。
亲友去吊唁时,通常会带上礼物或现金。 礼金上有黄色和蓝色的签名。 中间的蓝色签名上写着“供×元”、“尊二元”四个字。 礼品有匾额、挽联、樟横幅、香烛、纸钱等。
界三民间传说认为,人死后三天,灵魂会正式下地狱,或受到神佛或神佛使者的迎接。 不是每个人死后都能进入天堂,但如果死者死后三天,当他的灵魂离开时,请僧人为他念经忏悔或放火救恶鬼,死者就可以赎罪。并积累功德进入天堂。 相比于上帝,是欢迎死者的灵魂进入天堂; 对死者的亲友来说,是送送死者的灵魂进入天堂。 因此,这个仪式被称为“迎三”,也称为“送三”。 送死者时,有的车马要用纸捆起来,供死者上路时使用。
放火是街三中学最重要的习俗。 相传延口是饿鬼,在地狱受苦。 民间举行法会,供奉佛、法、僧三宝,以便救度饿鬼,脱离苦海。 火焰口有佛教的“瑜伽火焰口”,比较常用。 还有道教的“瓦罐火焰口”。 葬礼期间也有道场。 其作用与引火类似。 这种道场多由和尚、道士共同进行。 现在已经很少见到火焰燃烧的嘴和道场了。
出去办丧事,就是“从山里出来”的意思。 办丧事前,首先要请阴阳先生选择吉日吉时,称为“开灾榜”。 葬礼之前,必须先告别。 首先,将“馅缸”装满,将最后一顿饭放入瓷缸中。 葬礼时,他被大儿媳抱着,最后埋在棺材前。 然后是“扫棺”,即抬起棺头,孝子在棺材下放一些铜钱,然后用新扫把和簸箕把棺材盖上的松土扫掉,倒在棺材下面。炕席,意思是“用钱抬棺材”。
以下为丧葬流程:
先转棺材,将棺木移出门外,然后抬起棺材头,准备好祭祀用品,由仪式主持。 哀悼者将跪下敬拜。 仪式结束后,宣读祭文,僧人引导孝男、孝女“转棺”。 绕棺材转三圈后,用绳子将棺材绑起来,盖上棺材盖。 抬棺即将开始,送葬队伍必须准备好。 一般是长子在前举旗,二子举牌位,二子以下的孝亲举着白纸包着的“丧杖”,大儿媳妇举着“馅罐”。准备好后,就可以举杠了。除了举杠之外,举杠时还有两个礼仪:
一是拆掉死者用过的枕头,烧掉里面的荞麦皮和枕套; 另一种仪式是“破盆”,即临终前将烧纸用的土盆打碎。 此盆名为“阴阳盆”,俗称“丧盆”,但也称“吉祥盆”。 这个仪式非常重要。 打破盆子的人通常是死者的长子或孙子,或者是与他关系很亲近的人。 如果没有子孙,必须由其他人打碎盆子,这种仪式会将扔盆子的人与死者分开。 关系变得更加密切,甚至建立了财产继承关系。 打碎锅的时候,一定要一口气打碎,而且碎得越多越好,因为按照习俗,这个锅就是死者的锅,而且碎得越多越容易。以便死者携带它。 当土盆落下,扛竿人把竿子举起来,就是正式的葬礼了。 随后是送葬队伍。
葬礼的一般顺序是:
草龙-铭旗-孝灯-吉祥灯笼-放笼-铭文横幅-香亭-象亭-魂轿-纸轿-乐队-精神支点-丧家-道和尚-金童美女-埋葬亲戚和朋友。
当然,各地风俗习惯不同,葬礼的队列和形式也不同。 富贵人家的仪式隆重、繁琐,丧葬用具齐全; 贫困家庭的葬礼可能要简单得多,也不那么繁琐。 传统丧葬用具有多种礼仪。 比如筹纸钱,摆茶几当路祭等。筹纸钱就是把看起来像铜钱的白纸做成的纸钱撒出去。 一般是由专人扔到孝子面前。 杆子升起后,就有路祭,经过十字路口、河边、桥梁、街庙、城门、坟墓时都要抛纸钱、抛纸钱。
茶几、街头帐篷多是为死者家属亲友布置的,表达对死者家属的哀悼和慰问。 茶几是供孝子和亲友喝水的,孝子要跪下感谢。 路祭是指在送葬队伍沿途设置祭坛或祭棚,祭奠死者的灵魂。 当有路祭时,送葬队伍通常会停下棺木,以示致敬和感谢。 祭奠仪式结束后,抬棺材继续前行。
殓葬到达墓地后,再次清理基坑,将埋入的食坛和长明灯放置在墓壁的龛内。 脚印被一扫而空,然后棺材缓缓降下。 阴阳先生用指南针来纠正方向。 铲土盖住棺材,将土堆入坟墓。
在亲人去世后的这段时间里,家人必须在生活的许多方面保持克制,以表达对亲人的哀悼和思念。 这是哀悼。 对于孝子来说,丧礼更为严格。 在古代,孝子必须服丧三年。 为什么是三年? 因为按照惯例,孩子出生后要和母亲住在一起三年。 父母去世后,孝子应该服丧三年作为奖励。 这三年里会有很多小仪式。 仪式繁多且严格。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忙碌,但有些人还是要哀悼,但比古代短多了。 传统的丧葬仪式在人们的脑海中已经越来越淡化,许多古老的丧葬仪式已经不再遵循。 然而,老年人的死亡仍将继续。 葬礼作为家庭的一件大事,也必须有一定的礼仪。 那么新的丧葬仪式有哪些呢? 新办丧事一般有以下程序:
(1)移走遗体——确认老人死亡后,可将遗体移至灵堂或灵堂。 一般情况下,鞭炮、香、蜡烛还是必须点着的。
(二)丧事通知——死者家属在亲人去世后,应尽快通过各种渠道通知亲友。 通知方式可以是电报、电话、讣告或亲自拜访。
(3)整容手术——擦洗死者的身体,梳理头发,穿上更干净的衣服,然后将他搬进棺材。
(4)讣告——用讣告通知亲友、邻居。
(五)举行追悼会——追悼会一般在死者家属设立的灵堂举行。 灵堂要庄重、肃穆,正后方的墙上要挂“花牌”。 一般以深绿色为底色,饰以黄色花卉图案。 将棺材桌放在花牌前,将死者遗像放在棺材桌后面中央,周围放黄色鲜花。 棺材桌上可放素花,中间可放棺材牌。 会场中央悬挂着黑色或蓝色的横幅,白纸上黑白写着“×××追悼会”四个字。 孝亲的挽联挂在肖像正后方的花匾上,宾客送来的挽联、横幅可以挂在灵堂两侧的墙壁上。 屋内门两侧摆放着花圈和花篮。 灵堂左右两侧可摆长桌,有座有桌,可放置茶水,供送葬者休息时使用。 灵堂门两侧摆着两张长桌,一张用来接受礼物,一张用来签名。
追悼会一般在原来的灵堂举行,但也可在其他地点举行。 死者的骨灰应放在灵堂中央的桌子上。 如果遗体没有火化,可以放置在灵堂中央。 追悼会上,亲属一般站在左边,主要亲属在前排,送葬者站在中间,面向遗像或遗体。 主持人站在前排左侧,侧身,一半面向死者家属,一半面向哀悼者。
追悼会的大致流程如下:
(1)在会场门口迎接亲友、客人,并赠送白花或黑纱。 迎宾者通常是死者家属委托的亲友。
(二)宣布追悼会开始哀乐。
(三)宣读悼词。
(四)嘉宾发表吊唁或者讲话,宣读慰问信和信函。
(5) 大家绕着尸体走,告别。
(六)对死者亲属的慰问。
(7) 追悼会结束了。
表示哀悼的人应注意衣着和言谈。 不宜穿红色、绿色衣服,不浓妆艳抹; 他们不应该聚集在一起窃窃私语; 行礼时不能漫不经心地东张西望,动作要真诚、自然。
如今,不建议在葬礼上穿白色丧服。 穿丧服的人只在左臂上戴一块黑布,上面写着“孝”字,表示老人已经去世,正处于服丧期。 也表达了对死者的哀悼和缅怀。 一般党政机关领导干部逝世后举行追悼会时,出席的同志也会在左臂上佩戴黑布,对死者表示哀悼,但不写“孝”字。 ”。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现在大力提倡火葬,所以一些传统的丧葬仪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