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西北丧葬习俗中的那些“丧”和“葬”!
西北具有浓郁的秦汉文化特色。 尤其是在丧葬习俗方面,与汉代丧葬习俗有很多相似之处,呈现出同源关系。 下面通过实地考察具体丧葬程序与汉代风俗习惯的联系,来一窥当地人的生活态度。
1·购买衣服
包裹尸体的衣服称为被子,民间俗称“旧衣服”。 《后汉书·礼记》记载丧事:“东园匠将侍郎黄冕提,作金刻玉盒,丝带,如故事。” 《汉代旧礼记》:皇帝去世时,身上裹着十二层缂丝。”[1]“体被”当然是高档被子。 附身之物为衣服、被子,上层为丝绸。 衣服分上、下、里、外两部分。 内为白衣白裤,外为黑袍或红裙。 可能有七个顶部和五个底部,或者五个顶部和三个底部。 有床有被子,被子是单层的。 单被称为单被,双层被称为双层被。 被子通常是孩子一生中根据自己的喜好购买的。 特殊情况下,子女去世后可暂时代为购买。
2·呻吟哀悼
停止呼吸前,需要洗脸、清洁身体,穿上“旧衣服”,也叫“小棺材”。 《诗明·诗丧制》:“埋尸者,亦是埋葬者,埋葬之所,永不再见。” 气尽后,将其移至地面。 先在地上铺一层黄土,身下按年龄铺粮草,每年一根。 它叫“岁草”,用白纸茅草做成,用几缕大麻绑在脚上。
3·烧头纸
丧事结束后,孩子们放声哀哭,并在死者灵魂前祭祀一只公鸡,称为守夜公鸡。 公鸡可以驱邪,可以陪伴死者的灵魂。 门外挂一束白纸以示哀悼。 同时签下死者灵位,并写上“新逝者×家禁××/妃子灵位××”,放在棺材桌上。
4·收尸
死者移入地下后,立即将冰块或冷水放在死者腹部,使尸体变硬。 越早收尸越好,对生者来说是吉祥的。 同时,在灵魂面前放置一个陶瓷盆,盆内放入少许面团或酵母,用于烧纸盛灰。
5·跪下尽孝
当死者倒地时,子孙必须在地上铺上麦秆。 左边的男人、右边的女人跪着看望死者,这叫跪孝。 他们必须在灵堂里陪伴死者24小时。 跪拜期间,孝亲手握丧杖,不许吃肉、不许笑、不许大声说话。 否则,不道德就会招致亲友、村民的非议,更严重的还会引起死者的不满,带来灾难。
6·讨好房子的人
亲人去世的那天,远方的宗族立即端着瓶酒,邀请村里的方氏来参加葬礼。 房氏一般都是五福以外的人。 方氏族人当天统一携带了一对馍馍、几张白纸等礼物,如果状况良好的话,还送了灵帐篷等物品到殡仪馆。然后,根据死者家属的要求丧事的准备工作,家属推举一位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长辈担任总经理,全权负责处理丧事。
7·哀悼公告
当天,总管、副宅家属分别向死者亲属汇报丧事情况,重点关注死者子女、侄子、娘家(女)、舅家(男)等。
8·参加葬礼
外出嫁娶的子女必须立即赶回来,穿便衣,进村时大声喊叫,以表达哀思。
9·搭建纪念帐篷
古语云:“生死大事”。 因此,当地人非常重视丧葬。 当长辈去世时,他们会在屋前立木桩,用白布搭建帐篷,放置纸捆、花圈,祭奠、招待客人。
10.制作棺材
《汉书·公升传》云:“升命棺材,丧事之用:衣服围在身上,棺材围在衣服上。” [2]《乐郎》云:“诸棺中,以东棺最小,棺心长六尺一寸,宽约一尺四寸,一尺四寸”。高,厚约二寸半……西棺比东棺大,棺中央长六尺三寸,宽一尺五寸,高一尺五寸有余。一尺四寸余,厚约三寸……所有棺材都是上稍高,下略低。” [3] 会宁北部地区普遍采用西式棺材制度,有棺无棺,重在一、二、三,即底一寸,边二寸,封面为三英寸。 棺材材质以柏木为首,松木次之。 棺材需要油画,可分为红棺材和彩绘棺材。 红棺,红漆胎体,黑漆底盖。 棺身绘有精美的吉祥图案。 对于有钱人来说,棺材上画有仙鹤、长寿鹿等吉祥物,并以死者生前的一些场景为内容。 棺材一般是在人死前制作的,称为长寿,可以辟灾增寿。 特殊情况下,可由死后子女制作。
11·请阴阳
俗话说:“死者奔向泥土,就像他们奔向金子一样”。 为了让死者能够尽快下葬,死者在去世当天就派人去找阴阳先生寻找埋葬地点,并预约下葬日期。 直到绞刑那天,阴阳才会到来。
12. 生纸火
老人葬礼都要烧几张纸火,烧三年纸,烧九年纸。 用彩纸制作供死者吃、穿、住的物品,如房屋、金银桶、马匹、童童、花神、旗帜、神鹿、仙鹤等。有的做成一套(一套)。共二十四件,有的为半套)。
13·欢迎纸
纸火烧好后,你必须去当地的寺庙告知神明有人去世了。 先是击鼓放鞭炮,供奉供品烧香拜神后,阴阳二人开始念诵供奉神灵的公文,并将准备好的纸火一一拿给神灵检查。
14·悬挂
三天后,死者亲友前去吊唁。 祭品是几张白纸和几片面包,祭在灵魂面前,当天就归来。
15. 作出声明
下葬前一天阴阳到达后,下达圣旨,将死者的姓名、生卒年月、事迹、家属姓名写在一张白纸上,贴在木牌上。木板。 格式如下:
贤考/××家的小妾(××氏族的妻子)
今天×月×日,陈氏家属痛哭祭奠。
欣赏这篇讣告
闻
孤儿(父亲去世称为“孤子”,母亲去世称为“孤儿”,父母双亡称为“孤儿”)
×××的后代:××、××、……
侄子(即外甥)
×××的后代:××、××、……
大公府的侄子(即表弟的侄子)
×××的后代:××、××、……
孝公甫的侄子(即远房侄子)
×××的子孙:××、××、……哭泣、流血。
在哀乐声中,死者的长子将写有圣旨的木板抬到了门口。 两侧放置着死者家属和亲友送来的纸火和题词。 同时贴上白纸写的对联,如“出门见山还在,进来呼父母父母不回应”等。 来表达悲伤。
16·明挂
下葬前一天要举行悬吊仪式,场面隆重,充满礼仪。
首先摆好给骨主(指舅舅家或娘家)的精致饭菜。 孝子们跪着爬到院子里,开始接收祭羊。 这是悬挂仪式中最重要的部分。
祭祀的羊按照主人的尊卑顺序排列。 做法:在祭祀羔羊的耳后喷洒少量的水,并向人祈福,表明这是某某人的祭祀羔羊,希望死者能够享受,全身上下都受到保护。献祭的羔羊会颤抖,作为死者接受的信号。 这是检验死者对亲友好恶的标准。 如果死者生前与某人有过矛盾,他或她的祭祀山羊就不会轻易被接受。 献祭山羊的主人必须在所有人面前表示,他对死者生前的行为表示歉意。 然后真诚地向死者忏悔并获得他的宽恕,然后再接受他的祭羊。 众目睽睽之下,祭山羊的主人满头大汗,仿佛自己的隐私被暴露了。 祭祀的羊必须全部宰杀,为宾客做准备。
随后,所有孝亲及家属纷纷哀悼,表达对死者的缅怀。 这时,骨主被请入正房,其他亲友入座,以招待客人。
晚上,举行了家庭仪式。 一个富裕的家庭有一个礼宾员。 院子里灯火通明,孝顺的家人在礼宾和鼓手的身后“过桥”。 念诵《死亡忏悔经》,可以救度亡者的灵魂。 邀请本家已故宗族三代以上,到堂屋招待。 在此之前,亲友、主人、主人分别敬上饭菜,一人端盘,一人端杯。 礼宾声音如钟,以旋律念出祭祀铭文,然后将其烧毁。 听者无不为之感动。 感动了。 祭祀结束后,屋内熄灯,外面一片寂静,让已故的族人尽情享受。 此程序已完成,所有客人均已受到招待。
17·送纸
每天晚上十一点多,丧事结束后,孝顺的家人就会在鼓声中护送死者到十字路口去坟墓。 每晚的路程变得越来越长,希望逝者能找到最终的目的地。
18·点纸
每天早晚都要在灵魂面前烧纸以表达哀悼。
19·寻找土地
阴阳先生根据死者的出生日期、死亡时间以及当年的有利条件寻找埋葬地点。
20·埋葬期
从死亡到下葬最短的时间是三天,俗称土葬。 主要原因是没有吉日下葬或者运气不好。
一般持续三天以上,老年人则持续数十天。 汉代的埋葬期最短为七日,长则十日至数百日。 《汉书·文帝年谱》记载:“己亥末七年夏六月,帝卒于乙巳未央宫,葬于巴陵。” 古人云:自死至安葬,有七日。 叔达曰:当年六月,己亥朔为农历正月初一,初七为乙巳。
21·大葬礼
将死者放入棺材中。 《南京风集》:“下葬后,诸亲属须环顾四周,立即将死者放入棺材。棺内物品有:黄土、石灰、炭屑、雄黄、被子、床垫、被子、鸡鸣枕、脚炭、卷轴:棺材外的礼仪是:抬巾、暖肩、分筋、接钉、卖凳、设座、行善、举魂旗。” 棺材内先铺上一层用细筛筛过的土,死者的灵魂升天时,会铺上每个孩子(通常是男女)准备的被褥,然后将尸体移入棺材,盖上盖子。盖上被子,封好棺材,写上死者的名字,为葬礼做准备。
22·灾难
葬礼前,必有灾祸降临,所有活着的人必须撤离灵堂。 若不避而遭灾,则有生命危险。 天劫有红、黄、绿、白、黑五种颜色,高度不同,最高者可达一尺或八尺。 ,八个方向是东、西、北、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酒、肉、菜、果、馍等祭品都摆在灵魂面前。 阴阳一边敲着钟,敲着木鱼,一边念着《出家经》。 一个人拿着篮子不断地摇晃,另一只手撒上朱砂水,驱赶亡灵离家出走。
23. 陷入哀悼
出殡前,长子在灵魂前打碎一个土盆,又称“破丧”。 破盆很有讲究。 必须破一次,而且破得越多越好。 人们相信,死者可以被带到阴间,供阴间使用。
24·葬礼
送葬的人是孝顺的亲友和家人(儿媳妇不会去坟墓)。 越早越好,越好。 他们早上吃黄米饭。 念完阴阳后,他们就离开家,手握导魂旗,蜿蜒直达墓地。 孝顺的家人手里拿着棺材,方氏族人(通常是八人)抬着棺材。 那些离墓地较远的人,被车抬着,朝着墓地赶去。 家家户户门前都会放火,以驱邪。 经过其他村庄和社区时,会有道路牺牲。 《周礼·小朱》云:“丧事结束后,在陶斋举行祭祀仪式。杜子春注:斋宜用米作,故亦为道中祭。”祭祀,每条街道的路上都有祭祀。”
25·公路节
送葬队伍出发前(有时出发后),在门口宰杀一只羊作为路祭,供死者享用,并将羊血洒在路上,以驱邪。
26·墓
区分坑和厅。 露天矿坑宽三英尺,长两米,深六英尺(有的深八英尺)。 棺材可以直接埋进去。 殿门先向下挖三尺,然后水平。 门呈半圆形,高三尺,深八尺,宽一米。 无论哪种类型,正后方的墙上都有一个食桌,里面放着食物罐头、筷子和长明灯。
27·埋葬
棺材到达墓地后,顺时针绕墓穴三圈半,落地。 到了时间,阴阳双方诵读安葬经,并请骨主的亲友先看看坟墓,然后再挂棺材。 阴阳用指南针吊线摆正死者的姿势,头足面向有利吉祥的方向,亲友孝子望棺送别,封棺,置桃木瓦,周围有其他辟邪之物,在棺材盖上放置引魂旗、桃木瓦等辟邪之物,清除坑内的人迹,请尸骨主人培育。 埋入第一铲土后,房氏迅速掩埋,烧纸、烧纸,孝顺的家人大声哀悼。 在坟墓上放上哀悼的木棍。
28·合葬
一个女人和她的丈夫合葬在一起。 合葬的习俗在汉代极为盛行。 《汉书·妻妾传》:“高祖薄姬死于孝景二年,葬于南陵。吕后并非合葬于长陵。叔大评:据此可知,吕后与高祖合葬。” [4] 有两种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要么将新的哀悼者带到原殡葬地点一起埋葬,要么将原哀悼者带到新的殡葬地点与新的葬礼一起埋葬。 有的同棺同坟,有的不同棺、分坟,有的不同棺、不同坟合为一坟。 当地丧葬以合葬为主(夫妻分葬)。
29·浮山 (3)
下葬三天后,孝子要到墓地摸山(三)、整理坟墓、平整墓地、划界。
30·奇奇纸
从死者下葬算起,每七日烧纸祭奠一次,共七次,最后一次称为“断七”。
31·百日
人死后一百天,孝子准备食物、水果、茶、酒、纸钱,上坟祭奠。 这一天,死者的灵魂也被送走,一起焚烧。 至亲好友也会带着礼物前来。
32·搬迁安葬
埋葬后再次搬迁,称为搬迁。 汉代就有迁葬习俗,其原因各有不同,主要是为了追求褒贬。 《后汉书·和帝列传》:“永元九年甲子九月,皇贵妃梁桂子立为皇后。乙酉十月冬,葬皇后恭怀良”。西陵。” 《汉书·丁陶·丁姬传》:“元五年,莽夫曰:“恭太后(注:符太后)、丁姬,未在太后面前为妃。她。 葬于卫陵。 坟墓比元帝山还要高。 她的陪葬品是怀太后的印章和绶带。 不宜如此。”礼。若有重葬礼,请送恭太后、丁姬的坟墓,取其印玺,毁之,移恭太后至定陶,葬恭亲王于墓中。 ,并以同样方式埋葬丁霁。’” [5] 当地搬迁。 埋葬的原因比较简单。 如果墓地被水淹没,死者的灵魂就会受到干扰,死者就不得不重新安置。 如果家人运气不好、患有不明疾病、没有继承人等,必须迁葬,而且必须迁葬,以合葬为目的。 搬迁仪式很简单。
33·礼物
亲友给死者家属带来财物,称其为“赵”。 《论衡·良知篇》:“贫富者,皆赠钱百文。” [6] 在郭城莘庄地区,宗族仪式通常包括几张白纸和一对馍馍(九祭)。 一对,也有半宽的),其他面食和肉类同价。 氏族中,已婚妇女和侄子用钱、祭羊作为统一的礼物。 朋友们用金钱交换礼物。 所有访客都受到礼貌的欢迎。
34·哀悼期
汉文帝时期,有短暂的丧期,大功者十五日,小功者十四日,精功者七日。 有三年的丧期。 当地社区守孝百日。 百日孝心,释然。
35·扫墓
清明节、腊月三十和忌日都是传统的扫墓日,有祭奠、烧纸等活动。
36. 葬礼仪式
遵守孝道期间,不得走亲访友,不得进入他人庭院,不得剃头,不得睡炕,不得宰杀动物。 百日孝心,释然。 三年内不得结婚或搬家。
37、三年换孝,九年断纸
三年纸称为换孝,与刚去世的人的礼俗大致相同。 孝顺改变后,一切又恢复正常。 第九年俗称最后一张纸。 有纸火和鼓乐。 算是比较奢侈的了。 当地被称为“白色幸福”,其宏伟程度可见一斑。
总之,从这些习俗中我们可以发现,当地的丧葬文化在这片土地上根深蒂固,也影响着当地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比如鬼神观念、死生观念、等等,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这蕴含着丰富的人类学价值。
(棕榈银综合编辑)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