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哈尔滨,可以参观30多个国家的文化遗产!
提到哈尔滨你会想到什么?
啤酒? 冰雕? 松花江?
腿长的妹子不怕冷吗?
其实,哈尔滨还有优雅迷人的另一面。
20世纪初,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和城市的扩展,哈尔滨一度吸引了大批外籍人士。 1922年,来自30多个国家的侨民人数占哈尔滨总人口的51.69%,为各种宗教的传入提供了人文环境和社会基础。 风格各异的宗教建筑遍布全城,与城市其他建筑融为一体,成为哈尔滨的一大特色。 今天游小军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哈尔滨最具特色的十大建筑,一起来看看灿烂的文化遗产。
历史是一座城市的基础
那些老建筑更像是这座城市的见证者
它们代表着时代和文明的积淀
文化与艺术的融合
如今,它们仍然坐落在哈尔滨的街头。
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01
{ 圣索菲亚大教堂}
建造日期:1907年3月
详细地址:头龙街88号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沙俄东西伯利亚第4步兵师建造的一座军事教堂。 它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典型拜占庭式建筑。 这座百年建筑雄伟、古朴、典雅,充满迷人的色彩。
(摄影@游侠飞行)
教堂的墙壁全部由透明的红砖砌成,巨大而饱满的洋葱头穹顶主导着大小不同的帐篷屋顶的四个翼翼,形成了主从布局。 正门顶部是一座钟楼,七个铜钟正好有七个音符。 每当圣索菲亚教堂的钟声敲响时,全城教堂的钟声也随之响起,钟声回荡在城市上空。 ,有不同的味道。
(摄影@游侠高清图)
如今,教堂已全面修复,作为城市建筑艺术博物馆向游客开放。 也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哈尔滨市重要的旅游景点。
02
{涅莱教堂}
建造日期:1916年
详细地址:东大直街252号
涅莱教堂由建筑师设计,是一座充满北欧风格的哥特式建筑。 拉丁十字形的平面、陡峭的斜屋顶、高大的尖拱窗、入口处高大的“帐篷顶”钟楼,增添了浓郁的宗教氛围。
教堂红墙、绿屋顶、白色石线,色彩鲜艳。 在蓝天绿树的映衬下显得宁静大方。
这座教堂最初只对在领事馆工作的外籍人士和德国侨民开放。 现在,作为哈尔滨基督教会,它已成为哈尔滨基督教信徒的重要场所。
03
{中央大街}
建造年份:1900
详细地址:哈尔滨市道里区
中央大街是哈尔滨市一条繁华的商业步行街。 北起江边的防洪纪念塔广场,南接新阳广场。 它长1,400米。 街道建筑有文艺复兴、巴洛克等各种风格的建筑71座。
中央大街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898年。那一年,哈尔滨开始大规模修建铁路。 原来的沿河段是一条古老的河道。 运输铁路设备的马车在泥里挖出了一条土路,东铁工程局就把沿河的荒地连根拔起。 对于散居哈尔滨的华人来说,到了1900年,“中华街”就形成了,意思是华人居住的街道。
04
{圣母圣徒教堂}
建造日期:1902年
详细地址:东大直街268号
圣母玛利亚教堂于1902年迁至东大直街与鞍山街交界处的旧俄罗斯墓地(俗称毛子墓),是一座墓地教堂。
教堂为拜占庭风格,砖石结构,外观独特。 一大一小两个圆形穹顶高耸入云,错落有致,相得益彰。 墙上的采光窗典雅精致,整体建筑庄严厚重,建筑艺术水平令人惊叹。
由于教堂曾由乌克兰人看守,因此也被称为乌克兰教堂。 如今,圣母玛利亚教堂是哈尔滨市唯一开展东正教活动的教堂。
05
{英石。 阿列克谢耶夫教堂}
建造日期:1912年
详细地址:石科街47号
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原是公主岭俄军礼拜堂。 1912年迁至马家沟,成为木结构教堂。 1935年,在木结构教堂旁边修建了现存的新砖石教堂。 曾形成两座教堂并立、融为一体的特殊格局。
教堂由俄罗斯建筑师斯米尔诺夫设计,是一座巴洛克风格的建筑。 教堂外观高大雄伟,造型复杂。 墙壁的线条和角度丰富,有红色和白色。 钟楼为帐篷顶风格,正门上方则采用俄罗斯传统的烛光圆顶。 它融合了不同的风格,形成了热闹活泼的氛围。 组合。
1980年,市政府对其进行整修整修,同年12月25日更名为“哈尔滨天主教堂”。 现为黑龙江省天主教爱国会、哈尔滨市天主教爱国会和黑龙江省天主教教育委员会所在地。
06
{道外清真寺}
建造日期:1897年
详细地址:道外区南十二街
道外清真寺是黑龙江省唯一一座具有阿拉伯特色的清真寺。 始建于1897年,整个建筑在构图上强调垂直轴线,采用对称风格,端庄庄严,具有浓郁的宗教特色。 正面以柱廊作为入口,形成深浅对比的墙体。
中间的大穹顶非常突出,形成了清晰的中轴线。 与周围凸起的月牙形穹顶,以及主殿后塔顶月牙形的高耸方窑殿尖顶,各部分形成了错落有致的构图联系,从整体上看,凸显了伊斯兰教的独特风格。
这座建筑既有优美的造型,也有精致的细节。 堪称哈尔滨现代宗教建筑的代表作。 每逢穆斯林三大宗教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圣圣节),数以万计的信徒都会聚集在这里进行活动。
07
{耶稣圣心教堂}
建造日期:1906年
详细地址:南岗区东大直街211号
耶稣圣心教堂又称波兰天主教堂,采用西欧天主教堂普遍采用的哥特式风格。 建筑平面为典型的巴西利卡风格。 教堂正面有一座钟楼。 飞扶壁上部中殿两侧各有10个尖顶。 它们与钟楼一起构成了这座教堂的特殊外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该教堂是为了满足东部铁路上波兰天主教信徒的需要而建造的。 它最初是由波兰侨民捐款建造的,是当时该市唯一一座有暖气的教堂。 1959年,黑龙江省天主教会议决定将全省几个教区合并为一个教区,并定耶稣圣心堂为主教座堂。 2004年,在原址上重建了一座新教堂。
1920年代,哈尔滨沙皇势力遭受致命打击。 1922年,中国政府先后收回了东线铁路及沿线其他地区的主权。 这一时期形成了一股振兴民族文化的思潮,一批又一批中国传统风格的寺庙相继建成。
08
{极乐寺}
建造日期:1924年
详细地址:南岗区东大直街9号
哈尔滨极乐寺与长春般若寺、沉阳慈恩寺、营口楞严寺齐名。
极乐寺的修建由第一任住持、昙虚高僧主持。 整个寺庙分两期完成。 其中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是建寺初期所建。 藏经塔、七级塔和涅槃比丘普通塔建于1939年,由第二任住持如光法师主持修建。
极乐寺山门上的寺匾是清末南通第一状元张謇所书。 整个寺庙分为东、西两部分。 1924年创建的哈尔滨佛学院就位于其中。 如今的极乐寺已历经九十多年的沧桑,但依然雄伟、雄伟。
09
{华严寺}
建造日期:1920年
详细地址:碧乐街65号
华严寺原有四大殿,多有名人题刻。 二层砖雕和木结构凸显了华严寺的独特性。 其砖雕施工技术十分精湛,青砖采用“地砖缝”法砌筑。 是哈尔滨保存较为完好的珍贵文物。
“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严重破坏,20世纪80年代被宗教部门收回。 1996年修复,恢复宗教活动。华严寺历经历史磨难,现仅存天王殿、华藏世界两座大殿,但整个寺庙依然雄伟壮观。
10
{哈尔滨文庙}
建造日期:1926年
详细地址:南岗区文庙街25号
哈尔滨文庙是我国最后一座保存完好的文庙,也是黑龙江省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仿古建筑群。 哈尔滨文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面阔十一开间,规制等级为全国最高,可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相媲美。
哈尔滨文庙是一座典型的三进式仿清古建筑。 其结构为三进院落,以大成殿为中心,形成南北向的中轴线。 整个文庙建筑群雄伟壮观,金瓦飞檐,环境优雅。 堪称中国古典建筑的杰作。
1946年哈尔滨解放后,文庙先后用作哈尔滨医学院、医科大学、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省军区仓库的图书馆; 1998年,文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文庙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哈尔滨食品
01
中东铁路建成后,外国人把红肠工艺带到了哈尔滨。 红肠生产所用的主要原料有肉、肠衣(动物肠衣、猪或牛小肠肠衣最好)、淀粉(马铃薯淀粉最好)、大蒜、食盐和硝酸盐等。
02
麦迪尔冰棒是哈尔滨中央大街的特色冷饮,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甜而不腻,冰中香。
03
正宗的哈尔滨烧肉是以猪腰肉和淀粉为原料,经过两次油炸,一次炸熟,二次炸至焦黄。 上面淋上酱汁,并饰以香菜。
04
酱骨头是哈尔滨夏季的传统菜肴。 最正宗的吃法是搭配啤酒和花生,在说说笑笑中感受哈尔滨人的慷慨。
05
红甘蓝汤在俄罗斯和其他东欧国家很受欢迎,所以在哈尔滨任何一家俄式西餐厅都可以品尝到它。 色泽鲜艳,厚而不腻,酸甜可口,非常开胃。
哈尔滨的美食不止这些
今天就到此为止啦~
【第一次去哈尔滨是什么体验?】
1.中央大街好长啊!
2.哈哈,人参怎么称重和卖呢? !
3.哈哈,冬天超市门口地上都有冰淇淋!
4.俄罗斯风格的建筑真多!
5、来到哈尔滨才知道什么是冰! 冰糖葫芦!
时光飞逝
喧嚣与喧嚣依然存在
残存的老建筑、老街区、老字号店铺
它们都成为了岁月留下的瑰丽遗产。
它们是屹立数百年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
雕刻历史演变的痕迹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