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魏永陵富平石刻

2024-04-26 -

永陵石刻被誉为“小碑林”

陕西有很多碑石。 除了西安碑林博物馆外,永陵碑林多,标准高。 永陵碑多为代表国民政府所立。 这些石碑为北周、隋、唐、宋、明、清各代所立祭祀。 其上刻有317条皇家祭祀铭文和皇家祝福铭文。 被誉为陕西“小碑林”。

永陵原本规模很大。 墓地有内城、外城、祠堂、祠堂、庙宇、城门。 祠堂两侧有两排翁仲、石兽、石马、石羊等,这些石雕形态各异,雄伟壮观,规模宏大,是中国早期石雕的代表作艺术,表现了西魏时期人们对石雕的欣赏和艺术追求,象征着皇权的庄严和神圣。

永陵石刻大部分被毁。 部分石人、石兽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陵墓前只剩下一只石兽。 石兽在墓南约200米处。 高1.9米,长1.93米,宽0.72米。 它位于神道的西侧。 它昂首向东站立,睁着眼睛,张着嘴。 它的头像狮虎,身体和四肢像骡子和马。 四肢之间镂空,造型古朴庄重。 前后腿上刻有火焰图案,尽显神奇。 这种石兽雕刻技艺与汉代、南朝的墓兽毫无共同之处,堪称“怪物”。 这是北朝墓兽中唯一的例子。 其雕刻手法粗犷,器体硕大、坚实、丰满,具有鲜卑民族特色。 是我国早期重要的艺术作品,在古代石雕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从北魏墓志铭出土的数量众多、精美的石刻中可以看出,北朝皇帝对陵墓的重视程度与南朝一样,但为什么北魏墓志铭中的石人、石兽却如此之少?坟墓前面? 想想西晋、东晋、十六国,这些朝代的皇帝,陵墓前是否有石人石雕,不得而知。 旧汉长安城内仅存石马一匹。 据石碑铭文,为真兴六年(424年)遗物。 建于十六国夏赫连年间,建都于陕西北部的横山县。 虽然不是杰作,但却是孤例,非常有价值。 这些表明,在这三个多世纪的战争时期,南北双方在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方面非常不一致。 由于战乱,北方人们逃避现实、向往天堂的思想更加强烈。 这就是佛教石窟艺术在北朝时期兴起和繁荣的原因。

永陵上的石碑现在都在哪里? 据永陵附近老人介绍,20世纪50年代,永陵上还存有不少石碑。 20世纪50年代末,为了修筑水利工程,人们在材料短缺的情况下,硬拉石碑。 各村都派出硬轮车或胶轮车,甚至还动员了古农农中的学生,将小石碑运到南阳抽水站,将大石碑运到贺兰水库。 纪念碑沉入水库底部。 水库旧坝下埋藏着许多石碑,有的已经裸露。 在其他村庄,还发现了30多块永陵石碑。 有的被搭在沟渠上任由路人践踏,有的被用作农家院子里的锤石。 富平县图书馆收藏、收藏明代石碑。 三通石碑的碑首包括永乐年间制作的御制祭祀碑文。

魏孝文帝陵_魏孝文帝陵墓_魏孝文帝陵门票

魏孝文帝陵_魏孝文帝陵门票_魏孝文帝陵墓

《王茂吉贺八夫人墓志铭》中的中国原创图片/李飞

永陵祭祀是永陵石刻如此之多的原因

关于这个遗址究竟是哪一个皇帝的陵墓,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 宋太祖《先帝设陵祭祀,禁采柴》一文中,认定此地为孝文帝长陵。 西魏文帝陵最早的实物记载是北宋圣绍元年(1094年)。 )《游世雄题碑》。 该碑现保存完好,放置于六曲南街小学。 碑文曰:“吾……宿富平普宁寺,次日,路过西魏文帝陵。” 元代《雷边长安志》陆天祥云:“西魏文帝陵,位于富平县城东南二十五里”。 可见,宋元时期,此地被认为是西魏文帝永陵。 康熙朝的《秦定会典》中,在历代皇帝陵墓一节中,记载有“后魏文帝,陕西省富平县祭祀”,表明清朝官员们认为这是孝文帝祭祀的坟墓。 《乾隆富平志》引述《清代会典》记载“孝文帝陵,魏文帝陵,祭于陕西省富平县,会典后”。 公元1776年,陕西巡抚毕沅在印前立碑“北魏孝文帝长陵”(该碑现存于富平文庙)。

1651年,清进士朱廷敬撰文分析,立“渭陵汴碑”。 此碑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载入《富平县志(武志)》。 该纪念碑今天已不存在。 原建于富平县。 六谷乡大中村河堡东北郊。 文中提到“自明洪武年间,皇帝继位,均遣使祭祀,赐福,有时在城镇进行祭祀。在南方,有对峙”。翁仲之间,土人说有华表石兽,为耕者所灭,谓之元魏孝文帝陵,陵东所葬之人,为帝陵。妹妹延长公主,可见明朝官员将此地视为孝文帝的陵墓并进行祭祀。

清代顾炎武《日知录》记载:“宋干德四年(公元966年)圣旨误认定魏孝文帝与文帝为同一人。孝武帝与文帝长陵云侯位于耀州富平县东南。” 又载:“西魏文帝,立北朝历史,常日登逍遥,眺望嵯峨山,左右曰:“愿此使”然而,今富平县城东南三十里的陵墓,就是永陵。南宋碑记被误称为孝文墓,《清会典》记载: “陕西西安府平县孝文帝陵,是魏文帝元弘和西魏文帝袁宝驹埋葬的地方。”魏文帝曹丕的陵墓在洛阳首阳山,而北魏文帝长陵在洛阳咸河以西,所以此地应为元宝居。西魏文帝永陵。 1946年2月,《文昭皇后高昭荣墓志铭》在洛阳出土,大家恍然大悟了孝文帝陵的位置,彻底科学地排除了富平这个地方就是孝文帝陵的可能性。 这种谬论已经存在了近一千年。 尤其是近400年来,由于明清两代的官方祭祀,孝文帝葬于此地被“视为标配”,并被视为孝文帝长陵,屡次祭奠和祭祀。 。

自明洪武帝以来,每一位即位的皇帝都曾到永陵祭祀。 明清数百年来,每年清明节都在永陵举行盛大的国祭,其盛大程度不亚于当代人每年清明节到黄陵祭祖。 清朝廷以西魏文帝为始祖,每年清明节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祖活动。 朝廷派官员到永陵举行国祭,颁发御碑、刻石碑、立碑,以纪念先人。 清朝在永陵的国祭活动历时两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给永陵添土,二是举行祭祀仪式,三是社火表演。 就这样,年复一年,永陵的石碑立得越来越多。 据统计,从北周至清代,共立祭祀碑317座。 它们成为我国保存至今的罕见的早期石刻杰作。 这也是永陵石刻如此之多的原因。

永陵石兽与传说

永陵神道两侧原本有一对石兽。 20世纪50年代中期,西安碑林博物馆曾展出其中一只石兽。 凡是去过碑林博物馆的人,都能看到这头重达十多吨的巨大石兽。 说它是马,不是马头,说它看起来像老虎,但缺乏老虎的力量。 人们很难确定它到底是什么动物,所以统称它为石兽。

魏孝文帝陵_魏孝文帝陵墓_魏孝文帝陵门票

永陵南侧的桃树园中,还矗立着另一尊石兽。 就像1400多年前一样,它默默地坚守着古人为它安排的工作,成为了永陵。 是历代唯一具有代表性的石刻。 仔细观察这石兽的整体外观,发现它是虎头、羊身、马蹄、牛尾的综合体,似龙、凤、麒麟等,不属于某种动物,而是有自己的图腾或者某种象征意义。

其实,这只石兽的真名是左羽,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仁兽之一。 传说它是一种虎身虎头、白毛黑纹、长尾巴的动物。 它生性善良,连草都不忍心践踏。 它从不咬那些不自然死亡的生物。 据《山海经·海内北经》记载:“林家有一奇兽,大如虎,尾彩,尾长于身,名曰驺鱼,可以乘它行驶数千英里。” 邹羽最早见于西汉霍去病、张骞墓。 墓。 唐太宗昭陵之前,帝王陵墓石雕均放置驺御而不是石狮,而西魏文帝陵是最早的。 帝王陵墓均以驺兽为门兽,唐高祖进献陵墓的石虎是最晚的。 此后,驺鱼也被列入唐代皇陵,但不再是门兽。 在后来的历史中,邹雨虽然在很多典籍中多次出现,但作为陵前的瑞兽,却在唐朝皇帝李渊进陵时就结束了,并被石头所取代。狮子、石马和独角兽。 理由是:一是大多数人常称邹于师虎,而唐太祖的祖父则称为李虎。 李唐时期对李虎避用“虎”字,因此不雕刻与虎有关的石雕。 石虎也随之退出了历史舞台。 至于最能真正代表左宇形象的一位,笔者认为这是最完美的一位。 虽历经1700多年的侵蚀,但依然棱角分明,雕刻痕迹清晰如昨。 它的力量并没有丝毫减弱。 堪称石雕艺术史上的瑰宝。

不知道什么时候,有坏人用刀砍进了石兽的下颌。 这里显然少了一块,所有观众都感到遗憾。 围绕这头石兽,几年前附近的何家村曾发生过一件怪事。 20世纪80年代,东方红九级站将渭水引至六谷高原。 永陵附近的农田变成了水浇地,石首周围的农田也享受到了渭水的滋润。 1991年的一天清晨,人们在一片新浇过水的麦田里发现了这尊石兽。 石兽陨落一段时间后,村子里灾难不断。 不到两年的时间,就有十余名中年人不幸身亡。 一系列的灾难发生了,村里的人都将这些事件与石兽联系在一起。 1993年正月十五,河北、河南公社数百人敲锣打鼓、放鞭炮,给倒下的石兽盖上一条红条。 村民们首先打下了坚实的地基,并用大绳子将卧着的石兽吊了起来。 说也奇怪,自从石兽把他扶起来之后,何家村就变得安全多了,那些奇怪的事情就再也没有发生过。 如今,何家村的人们对这只石兽十分尊敬。 如果小孩子想骑在上面或者在石兽上涂鸦,就会被村民骂。

讲述富平人的故事,

凝聚富平人的力量。

弘扬富平人精神,

打造富平人品牌!

为“富平人”贡献力量

提交邮箱: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