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隋唐皇陵
第三节 隋唐帝陵 隋文帝泰陵
隋文帝杨坚和文皇后独孤氏的泰陵位于今陕西扶风县东南。 陵墓印高27.4米,呈倒斗形,采用夯筑法。 周围有城墙,城墙东西长756米,南北宽652米。 四墙中部发现大量砖瓦碎片,据信是大门和庭院的遗址。 城墙四个角还留有砖瓦,说明原来有城楼。 陵墓南面有清代毕渊所书“隋文帝泰陵”石碑(《水书》等中的“泰”),但其他石刻已无存留。 文帝祠遗址位于泰陵东南。 1953年勘察时,发现石碑连栋,石柱座七座并列,城墙遗迹尚存。 ① 唐代皇陵
除李业、哀帝李朱墓分别葬于河南渑池、山东菏泽外,其余葬于今陕西渭北干县、礼泉、泾阳、三原、富平、蒲城六县。 。 被称为“关中十八陵”,分别是高宗李治、武则天的乾陵、僖宗李宣的竟陵、肃宗李亨的建陵、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 、玄宗李辰的真陵、德宗李适的崇陵、李景宗的庄陵、武宗李严的端陵、高祖李渊的显陵、懿宗李邈的建陵、代宗李裕的元陵、文宗的陵墓。对李昂的漳陵、中宗李显的定陵、顺宗李嵩的凤陵、睿宗李旦的桥陵、宪宗李纯的竟陵、穆宗李亨的广陵、玄宗李隆基的泰陵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唐代,对乾陵、桥陵进行了小规模试掘。
唐陵坐北朝南,地势北高南低。 关中十八陵可分为依山陵和依土陵两类。
依山而建的陵墓有乾陵、泰陵等十四座,分布在北山山脉上。 用土建造的陵墓有贤陵、庄陵、端陵、竟陵,分布在北山以南的渭北高原上。
宣宫,依山而建,为陵墓,位于山南半山腰。 山峰四周神墙环绕,每一座神墙都有一道神门。 东、西、南门大多面向宣宫。 南门为正门,北门依地势而建。 献宫建于宣宫南(昭陵除外)。 下宫多位于陵墓西南、阙台西北。 乾陵以下陵墓四神门外4-10米处有一对石狮,石狮外20-40米处有一对塔楼。 陵园四角建有角楼,神道南面建有胸台。 唐墓在如泰南面保留有鹊台。 均用夯砖砌筑,基础底部四周砌有石条。 据桥陵墓道试掘,墓道横向长70米,宽3.78米。 墓道用排列整齐的青石条封闭。 石条用铁螺栓和铁板连接,接缝处充满了熔化的铅,极其坚固。 ①填土陵者的陵墓呈斗形,用土封夯筑成。
唐灵石雕堪称中国古代大型石雕艺术的瑰宝。 石刻主要布置在神道西侧、四神门外。 每块石雕都是对称的。 东西两排神道石刻的距离为25-160米,东西两排马距北神门的距离为25-70米。 石雕种类有希望柱、翼马、鸵鸟、狮子、老虎、犀牛、人类、“藏族土司”等。 唐初咸陵、昭陵石刻造型较大,内容组合尚未定制。 盛唐时期的乾陵、定陵、桥陵继承了大型石雕的特点。 门狮子一般高2.7-3米。 石雕的种类和数量大大增加,组合形式已基本形成体系。 中晚唐从泰陵到竟陵的十三座唐墓中,石雕变得较小,门狮高度为1.5-1.7米。 组合刻意追求对称,有变化的现象。 比如马、狮子有男、女之分,石人有文、武之分。 竟陵北神门的马匹还搭配着小蹲狮和一对走狮。 端陵、建陵、竟陵的石刻数量有所减少。
有些唐陵有宗族成员和英雄的坟墓。 据调查,以咸陵、昭陵最多,其次是乾陵、定陵、桥陵。 泰岭以下的中晚唐墓葬和墓葬很少,有的甚至没有。 咸陵的墓葬大多位于陵墓的北部和东北部。 自昭陵以来,墓葬均在陵墓的南部和东南部。 墓葬中的墓葬多为史书记载的唐代著名人物。 很多墓前都有碑石,有的墓前有石刻。 已发掘的唐代皇陵陪葬墓葬有十几座。
其他陵墓
除了皇陵之外,还调查和发掘了几座被称为陵墓的坟墓。 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儿子、太子李弘葬于河南省偃师县。 墓地坐北朝南,平面呈方形。 圣墙四面中间,各有一座神门。 四个角均设有角门,地下有砖墙基。 南门外有一对立狮,东、北、南门外有坐狮。 神道在南门外,两侧有石人、石碑、石马、石柱。 灵台的土堆呈倒斗状,夯筑而成。 东北50米处有一座圆锥形土丘,应是李弘妃哀皇后的坟墓。 ①陕西咸阳舜陵,原为武则天之母杨氏墓。 随着武则天势力的增强,杨氏墓的等级也多次变动,后来被称为顺陵。 其布局体系与恭陵②极为相似。 唐高祖李渊的父亲李宾的陵墓,名兴宁陵。 它位于陕西省咸阳市。 呈圆形,前有两排石雕,有天禄、石马、石狮子。 墓地已成耕地,已无法辨认其形状③。 此外,河北省隆尧县还有唐高祖李渊、四祖皇帝李熙的建楚陵、三祖皇帝李天赐的齐云陵。
唐懿德亲王李重润、永泰公主李显惠的陵墓亦“名陵”。
①罗锡章:《隋文帝陵庙考察笔记》,《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6期。
①王世和、楼玉栋:《塘桥陵墓勘察记录》,《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4期。
①河南省第二工作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唐代公陵测量记录》,《考古》1986年第5期。
②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舜墓勘察记录》,《文物》1964年第1期。
③咸阳市博物馆:《唐兴宁陵考察》,《文物》1985年第3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