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庆阳市宁县农村丧葬习俗[图文]
宁县民间丧葬是由周礼演变而来的。 古代丧葬仪式繁多、复杂,迷信程度很高。 随着时代的发展,风俗习惯发生变化,丧葬礼仪逐渐走向文明。
宁县农村丧葬习俗历时三年,分土葬、一周年、两周年、三周年四个阶段举行。
丧葬最为隆重,有“官客服务”,葬礼一般。 “官客事”的礼仪繁琐、人为,不为大多数人所采用。 常见的丧葬程序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次下葬。 当老人病危时,子女会亲自给他洗澡、理发、修剪胡须、剪指甲。 这就是所谓的“以浴为礼”。 沐浴后,盖上被子。 临死前,嘴里放一枚古钱,寓意死后会有“吉祥”,子孙后代不会哑口无言。 其实是因为他们害怕临死时会因为剧痛而咬到舌头。 人死后,及时用长寿棺盖撑起床铺,将尸体放在上面,头朝东,脚朝西,避免头内脚外,挺直身体,闭上眼皮,盖住身体。面盖白纸,用红绳绊足,放在坛上作为供米,并在床脚拴一只丧鸡。 然后,去门外的路上洒水,这就是“清路”。
成人服装。 亲戚穿丧服,称为“大人服”。 《礼记·赴丧》记载:“子闻父母去世,于星下赴丧。若路远,则披衣而去。” 大儿子必须穿长孝服,其他孩子和儿媳妇必须穿中长孝服。 皆戴长孝。 孝头遮额,鞋包白布,孝子穿鞋。 孝子手持一根用白纸包裹的柳条,这就是“丧杖”。 所有亲朋好友都身穿孝衣戴孝帽,同辈长辈和村里邻居也头上戴窄孝圈以示哀悼。
报丧。 丧事公告是为了尽快向亲友通报死者去世的消息。 外国人的葬礼必须由大儿子亲自去宣布。 应穿丧服,跪于门外报丧。 未经授权不得进入。 向其他亲戚、朋友和邻居发送讣告。
生个孩子。 一般来说,儿子在死后第三天早上出生。 一张白纸上,写着死者的出生、死亡年、月、日、时以及后裔。 凡未生“五衣”者必贴。 然后贴出来,所有的孝子都跪在它面前,烧香,烧纸,哭泣。 根据宗族远近,分别称为七马夫、小工夫、大工夫、七夫。 父亲去世后,他就被称为孤儿; 母亲死后,称为丧子。 父先死,母死,谓之丧子; 母亲先死,父亲后死,称为丧子。 父亲死了,他就会年老而死;母亲死了,他就会年老而死。
入殓。 床上躺着的尸体即将被放进长寿棺材里。 请一位德高望重、福气好的老人来主持仪式。 首先,将七枚古钱放在棺材底部,从头到尾排列成北斗七星的图案。 然后铺好床垫,挺直身体,摘下口罩,拿出钱找口,拆掉绊脚绳,让亲属瞻仰遗体。 然后盖上棺材盖。
建造坟墓。 当地人非常重视洞窟遗址,讲究风水。 他们尽量选择背山背水、背平坦或左右有山的地块作为墓地。 选好墓地后,勾勒出位置,并在划痕处撒上麸皮,以表示有福地。
明静. 明朝以前,宁县和庆阳的丧葬习俗是一样的。 死后,“王冠”被祭祀。 相传明太祖时期将领常遇春病逝于宁州。 太祖为宁州百姓题词,以纪念死者。 其实,古代也有铭文、铭文。 《礼记》云:铭文也,铭文,与死者不可分离。
因此,它得到了旗帜的认可。 在古代丧葬习俗中,根据死者死后的等级和地位,用深红色的丝绸制作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死者的官衔和头衔。 灵魂右侧竖立一根竹竿,称为铭文。 现在的碑文一般是用七尺红绸凿成的,用毛笔和金粉写下死者的身份和评价,挂在门外。 铭文有主横幅和副横幅两种。 主横幅由拥有学位或官衔的人赐予,俗称“请爵”; 副旗由侄子、侄孙、女婿、侄子、孙女婿举起。 写横幅时,父亲的去世应该是大众评论或祥平、大德王或大祥王; 母亲的死应该是内部评论,大蓝帆,大树德或大德。
纪念馆。 老人死后有的埋三天,有的埋五七天。 下葬前一天会举行追悼会。 灵堂里摆满了牌位、花圈、彩烛、纸鹿、纸鹤、马、羊、孔雀、凤凰、童男童女。 现在还有彩电、卧铺车、小楼。 等等一切能够代表福气、财富、长寿的东西。 首先,主的孝子供奉米饭、面食、面塑和三种动物(猪、羊、鸡)。 孝子上香烧纸后,将供品一一放在神位前的长子头上,鼓乐齐鸣。 祭品中包含的面团雕塑确实是独一无二的。 包括山、石、田、花、草、木、虫、鱼、鸟、兽等。 它们制作精美,栩栩如生。 随后,亲朋好友纷纷前来吊唁。 如果有横幅和牌匾,孝子必须在村口迎接。 乐团会奏出优美的乐曲,锣每三步敲响一次,孝子要三跪九叩,非常耗时。 前来参拜的人要上香烧纸。 孝子叩头致谢,对方回礼,颇有礼仪。 晚上,举行了隆重的“晋米”仪式,将纪念活动推向高潮。 彩烛绚丽,鼓乐齐鸣。 首先是长子晋入世家,然后是长辈、年幼的母系亲属晋入世家,然后是长孙、次子、次孙、女儿等。如果有祭祀文字,给长子吃饭时要举行写字仪式,分三份。 先读死者生平,加酒; 用于服装)。 晋代用餐讲究“三”,即献三香、叩三头、献三酒、献三牲。 三个人跟他们一起下跪。 每读一段,鸣锣三声,奏三首乐曲。
葬礼。 又称送灵、送丧、留葬。 首先,孝子、亲友、哀悼者向死者告别。 他们免不了上香、烧纸、磕头。 随后棺木被抬了起来,走在最前面的人一边走一边撒下纸钱,道:“带路。” 棺材紧随其后,男孝子拉着纤维布(白布数尺长)走在前面,女孝子跟在后面,一路哭。 。 到了墓地,将棺材抬到左右三遍。 其目的是:一是让死者知道他日后躺卧的福地; 第二,向即将前往的地府邻居打招呼; 第三,也可能是面对他(她)是对养育他在这个世界的一种怀念的表达。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