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辛亥革命英雄张南贤首先倡导殡葬改革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龚雪通讯员张一友
清明节将至,不少人前往墓地祭奠亲人,表达哀悼。 3月26日,湖北省档案馆研究员吴华说:“很少有人知道,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提出修建公墓、提倡火葬的人是1911年抗战英雄张南贤。我们省的革命。”
当天,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在省档案馆阅览室翻开一份历经沧桑的纸质档案,见证了张南贤对新中国殡葬改革的独特贡献。
张南贤,我省绵阳(今仙桃)人。 他一生经历了清末、民国、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 他参加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1911年武昌第一次起义。
吴华介绍,1951年5月,77岁的张南贤作为政协委员,在中南军政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了提倡修建公墓、提倡火葬的提案,这在国内尚属首例。 第一的。
记者看到了手写提案原件。 张南弦的字迹苍劲有力,理由明确,证据有力。 他指出了当时社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土改后,没有分到土地的人死后,墓地成了问题。 由于当时土地不能买卖,尸体不能长期存放。 他写道:“按照中国的传统,人们死后总是选择一块肥沃的土地埋葬,长此以往,会占用大量土地。大片平原、良田被墓地占用,势必导致墓地的毁坏。”土地减少和浪费。情况。” 为此,张楠首先建议一个乡镇或几个乡镇选择合适的地点,预留一定的土地作为陵园用地,按照一定的面积和风格建设。 无论谁死了,都必须安葬在墓地,不能乱葬。
除了修建墓地外,张南贤还提出,火葬可以在有条件的地方进行。 这样可以节省穷人的丧葬费用,节省棺材,节省土地,还有利于卫生。 为了推动这一计划,他还亲笔写信给周恩来总理,希望总理“考虑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当时社会上盛行土葬,张南弦的建议引来不少质疑。 省档案馆还藏有中部和中南部省份省政府反对火葬的一封正式信函。 省政府认为,土葬是一种由来已久的习俗。 以当时公众的意识水平,主张火葬是不可行的,也是草率的。 。 不过,张南贤关于殡葬改革的建议仍然受到中央高层领导的重视。
1956年4月27日,毛泽东、朱德等151名党和国家老一辈高级干部提出提倡火葬,只留骨灰不留遗体,简化殡葬方式,不建火葬场。墓葬,从而开启了我国殡葬业的发展。 改革的帷幕。 我国火葬改革采取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方式,先党内后党外,从城市到农村。
1985年2月8日,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殡葬管理条例——《殡葬管理暂行规定》。 《条例》将《殡葬改革工作指引》更名为《殡葬管理指引》。 该规定标志着我国殡葬改革工作向规范化、法制化阶段转变。
新时代,殡葬改革的脚步并未停止。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推进农村殡葬习俗改革的重要任务。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还对继续推进乡村风俗变革、加强散葬、群葬等突出问题综合治理作出部署。
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深化殡葬综合改革是一项打破千年旧俗、树立新势的任务。 这也是一项惠民利民的工程。 目前,我省各城市火葬已十分普及。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