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省份现有的墓葬仅够使用10年。 传统丧葬观念引发尴尬

2024-04-15 -

大多数省份现有墓葬仅够使用10年

民政部报告称,全国各地墓地都存在坟墓短缺的问题,而生态埋葬和循环利用可以防止这种情况发生。

民政部28日发布的《殡葬绿皮书》——《中国殡葬业发展报告》指出,全国每年约有800万人死亡,且仍有增加趋势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年增加; 根据2010年死亡人数计算显示,从全国范围来看,现有墓葬仅够使用6年,大部分省市的墓葬将在10年内用完。

随着中国人口迅速老龄化,墓地价格不断上涨,一些中国人开始“囤墓”。

与活着的人争夺土地

墓穴只够用10年_墓地只能用20年_墓地使用年限从何时计算

传统丧葬观念令人尴尬

报道指出,“安葬”是中国人民传统的丧葬观念。 但由于土地资源紧缺,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很多墓地都出现了墓地短缺的情况。 他们已经开始限制墓地的出售,导致许多骨灰难以安葬。 。

以北京为例,2010年,全市处理尸体85705具,埋葬尸体26642人。 只有约31.3%的死者被安葬在合法墓地。 同期,上海墓地安葬比例为38.4%,而广东仅为5.9%。

对此,北京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处长王琪表示,墓地紧张的情况确实存在。 目前,北京每年火葬数量约为8.7万例,但墓地埋葬只是其中一种方式。 大部分骨灰存放在骨灰安置所或采用海葬等生态埋葬方式,也有部分骨灰流向死者家乡。

针对墓地紧张的现状,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副司长李波表示,今年上半年,《城市公益性墓地建设标准》预计将出台《意见》印发,计划在全国城市建设一批公益性墓地,以立体墓葬(墙葬)为主。 )、骨灰深埋、树葬、花坛埋葬等生态埋葬服务。 通过节省埋葬空间,可以缓解“死者与生者争夺土地”的矛盾。

鼓励生态埋葬

制定各项激励、减免和补贴措施

根据民政部规划,到“十二五”末,城市公益性墓地将满足公民死后的基本安葬需求。 民政部也在积极推动修订后的《殡葬管理条例》的出台,并采取费用减免或奖励补贴的方式,鼓励公众选择生态殡葬。

此外,李波指出,尽管现有墓地紧张,但地方政府将继续调整墓地建设计划,新增墓地; 同时,根据国际经验,墓地经过三代之后,部分墓葬将被废弃,可以重新利用。 因此,现实中不会出现“坟墓”“枯竭”的情况。

就北京而言,目前海葬、树葬、墙葬、花葬等生态墓葬数量不足整体墓葬方式的10%。 北京民政局殡葬管理处处长王琪表示,今年北京将制定各种减免或奖励措施,鼓励市民对逝去亲人采用生态安葬方式,减少土地占用,努力实现生态安葬。到2015年,土葬比例可以达到30%甚至更高。

老年人口急剧增加

墓地价格将持续上涨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详细汇总数据测算,201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岁。 由于老年人口急剧增加,每年的死亡人数也会迅速增加,墓地的需求自然会不断增长。

1950-1973年是中国人口的两个生育高峰期。 如果按照人口平均寿命75岁计算,未来10年殡葬业将出现快速增长。 因为除了少数年份外,在出生高峰期,我国每年的出生人数都在2000万左右甚至更多,从1963年到1974年的12年间,每年平均出生人数为2600万。自然是生与死。 当20世纪5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口步入老年时,可以预见,每年的死亡人数将会迅速增加。

此外,在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的时代背景下,殡葬业未来也有望实现快速增长。

2011年,全国死亡人数约为960万人。 未来每年死亡人数将超过1000万。 殡葬行业有着广阔的市场和丰厚的利润,这将使外资和民营企业有强烈的投资意愿,未来墓地价格上涨的步伐仍将持续。 会持续很长时间。

本文来源于中新社、扬子晚报、上海证券报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