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间| 走进大连关祥英故居

2024-04-14 -

“为人民做事就是最大的幸福”

——走进大连关祥英故居

大连,辽东半岛的一颗璀璨明珠,乘坐老式有轨电车穿梭于城市之间。 许多百年欧式建筑都烙印着挥之不去的历史痕迹,仿佛在告诉人们,这里曾被日本、俄罗斯占领和掠夺了数十年。 悲惨的岁月。 沿着蜿蜒的海岸线向北行驶,正是当地特产红樱桃的收获季节。 路两旁长满了红枝,绿枝,挂满了晨露。 远远望去,就像万千颗红心在闪闪发光。

迎着朝阳,我们来到了金浦新区(当时的进贤县)祥英街道关家村,这里是我党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关祥英的出生地。 道路两旁,色彩缤纷的连环画展示了关向英的人生故事。 行人不时驻足观看,思绪不由自主地被拉回到热血沸腾的革命年代。 走着走着,四处看看,不知不觉就到了关祥英故居。 推门而入,映入眼帘的是一尊关祥英全身雕像,身着军装,头戴军帽,昂首挺胸,目光坚毅地眺望远方。 雕像下方底座刻有“关祥英同志”及生卒年月。 “1902-1946”是一组镀金大字。

绕着雕像向西北走,一路松柏相伴,穿过一条长长的小路,一栋石墙茅草顶的硬山式满族风格房屋矗立在眼前。 整个庭院仿佛是一片寂静的风景​​,房屋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茅草屋前有一棵高大挺拔的百年槐树,花香扑鼻。 这棵国槐树是关祥英年轻时和父亲亲手栽下的。 它一定承载着关家人对关祥英这一代人的美好祝愿和殷切希望。

树荫下有一座古老的茅草门楼。 门楼上垂下又粗又长的草,遮住了门楣。 走进去仔细一看,门楣上挂着彭真1984年7月题写的“关祥英同志故居”匾额,上有“传承祥英精神,建设美丽乡村”的对联。两侧张贴,展现了今天人们对革命先辈的缅怀和对革命精神的传承。

小院里有一座古老的石磨,这里不仅是关祥英小时候玩耍的集散地,也是晚上和奶奶、妹妹一起看星星的地方。 推门进屋,一股年代感瞬间扑面而来。 门窗斑驳的漆色已经彻底褪色。 黄土色的墙壁、贴纸的窗户和黑色的地板,让室内显得十分昏暗。 外屋放置了两个大盆,盆旁边简单地放置了一些农具。 东西两侧各有一间房。 东侧是关向英父母的房间,西侧是关向英及奶奶、弟弟妹妹的卧室。 屋内除了标志性的东北火炕外,只有一些老式的木制家具,陈设和装饰也极其简单,诉说着关家当年贫穷困苦的故事。

故居后面不远处是关祥英生平事迹陈列馆。 展厅以两封家书为线索,分为6个部分、22个专题,生动地再现了关祥英辉煌的一生。

前两部分《满族农民革命青年》和《在国统区工作》记录了关向英早期参与革命的经历。 开篇诗是关向英年轻时写的一首非常引人注目的诗。 金色的大字诉说着少年关向英坚定的初心:“人立志背井离乡,不学则死,天下皆有坟地,青山。” 1924年,关向英告别金县家乡,来到当时革命风暴的中心上海,并于192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读书期间,关向英给叔叔写了一封家信。 信中说:“非侄子无人能明白此意,以慰父母晚年,享受天伦之乐;国不成国,将军不拥护又如何?” “天下兴衰,匹夫有责”……救人民于水火,牺牲家人,全力抗击国际帝国主义,一直是我的志向,也是我唯一的人生观。 ”。 这封家书表达了他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信末的话更是让人肃然起敬:“我的侄子现在已经完全觉醒了。不过,所谓我侄子的觉醒,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是一种主义,是一种革命精神。” ”。 此后的22年里,关祥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信中所表达的信念。 担任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共青团中央书记、第二方面军政治委员,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奠定了坚强基础。 不朽的功绩。

场景切换,思绪万千,转眼间,我们来到了最精彩的压轴单元,包括《开辟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引领红色》三个部分。二方面军胜利完成长征》和《建立晋绥抗日根据地》,图文并茂。 该方式展现了关向英在土地革命、长征和抗战时期的光辉革命篇章。 在困难的岁月里,关祥要在党的领导下发动群众,组织领导武装斗争。 1932年,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正处于革命最困难时期。 关向英、贺龙等人连续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围剿”。 1934年10月至1935年11月,关祥任红二、六军团副政委、政治委员,参与领导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创建工作。 长征结束后,红二、六军团与朱德、贺龙、刘伯承、任弼时等同志一起,对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长征途中,他们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以钢铁般的意志和过程人的智慧与敌人作战,以最小的牺牲成功到达西北。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关祥任八路军第120师政治委员、中共中央晋绥支部书记。 在与敌人的艰苦斗争中,他卓越的领导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他领导建立了晋绥抗日根据地,在党中央所在地的陕甘宁边区门口为敌人筑起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

最后的“奉献奉献,辉煌永存”记录了关向英的晚年。 长期高强度的工作和极其艰苦的战斗环境,让本来就体弱多病的关祥英在40岁之前就病倒了,随后的几年里,他饱受病痛折磨,却始终以惊人的毅力坚持了下来。 工作。 1943年4月,关向英感到时日无多,就给党组织写了一封深情的告别信,表达了对党中央的赤裸裸的忠诚和对革命事业的深厚感情。

关祥英墓就建在他的故居旁,墓中的巨型石雕生动地再现了他在最后一刻拖着病体躺在床上,写下第二封家书告别祖国的感人情景。 站在沙发前,读着《家书》中那些感人肺腑的话语,泪水不自觉地盈满了眼眶。 在我弥留之际,我谨向党的领导、向党中央、向党的七大、向全党同志致以告别的祝愿。党的同志们,任何时候,我们都将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努力前进,相信我们党和中国革命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这封长达12页、充满怀念的告别信一直留在他身边,直到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前夕,关向英的病情突然恶化,他被正式移交给党中央。 。 虽然他未能出席会议,但他仍然当选为中央委员。 1946年7月21日,无情的病魔夺走了44岁的关向英的生命。毛泽东写下了“忠于党和国家,向英同志永垂不朽”的道歉信,高度评价了他的光荣和光辉。英雄的工作。 美好的生活。

当我走出故居,结束寻找时,已经是晚上了。 夕阳的余辉映照着色彩斑斓的落花。 路过的人们不时向故居望去,仿佛在感激地诉说着山河不曾忘记,人民不曾忘记。

• 结尾 •

文章发表于2023年8月11日《学习时报》第4版

来源丨学习时报

回顾过去的问题

‍‍

•“天府粮仓”自贡这些个人和集体即将获得省级表彰!

• 学习时间| 党史上第一部反腐败法

• 29亿元! 同比增长6.2%!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一篇 : 关祥英故居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