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丧葬习俗
藏族丧葬习俗
藏族丧葬习俗
藏族丧葬习俗颇为特殊。 分为塔葬、火葬、天葬、土葬、水葬五种。 它们等级森严,界限清晰。 采用何种葬礼也主要取决于喇嘛的占卜。
葬塔是智者死后一种高贵的葬礼。 著名活佛圆寂后,除进行大规模的诵经修行外,还要用水银和“沙拉”香料水、樟脑水、藏红花水等清洗肠胃,身体表面还要清洗。用樟脑水、藏红花水等擦拭,然后用丝绸包裹,穿上袈裟,放置在灵塔内,保存遗体。 每天,主持的喇嘛都会点燃酥油灯,日夜礼拜。 灵塔的种类很多,有金灵塔、银灵塔、木灵塔、泥灵塔等。灵塔的不同等级是根据活佛的地位来决定的。 达赖喇嘛、班禅喇嘛圆寂后都使用金塔,而其他活佛只能使用银塔、木塔或泥塔。
1、火葬 在藏族传统意义上,火葬也是一种比较高贵的丧葬方式。 具体方法是将酥油倒在柴火上,然后将尸体火化,收集骨灰装入木箱或瓦罐中,埋于家中楼下或山顶或清净处。 坟墓像一座塔。 也有人捡起骨灰,带到山顶,撒在风中或河里。 尊敬的活佛、喇嘛火化后。 骨灰被放置在一个用金或银制成的小塔中。 有的人在将骨灰放入宝塔的同时,还同时放置了一些经典书籍、佛像、法器、金银财宝。 这种供人们祭祀的塔一般称为灵塔或灵骨塔。
2、天葬是藏族群众较为普遍的丧葬习俗,又称“鸟葬”。 适用于广大农牧民和普通百姓。 藏传佛教信徒认为天葬体现了升“天”的愿望。 每个地区都有天葬场,即天葬场,都有专门的人(天葬师)从事这个行业。 人死后,将尸体卷起,头屈于膝,成坐姿,裹上白色藏被,放在门后右侧土台上,请喇嘛念诵救度经。 逢吉日,运尸者将尸体运至天葬台。 首先,他会点燃“桑”烟来吸引秃鹫。 喇嘛念完经后,天葬师将处理尸体。 随后,一群秃鹰应声飞起,竞相啄食。 吃完所有的食物是最吉祥的,这意味着死者无罪,灵魂已安全升天。 如果食物没有吃完,就要把剩下的部分捡起来烧掉,同时念经救度。 藏族人认为,天葬台周围山上的秃鹫除了吃人尸体外,不伤害任何小动物,是“神鸟”。 天葬仪式通常在清晨举行。 死者家属将在天亮前将遗体运至天葬台。 太阳缓缓升起,天葬仪式开始。 未经允许最好不要观看。
3、水葬一般用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请不起喇嘛的人去世,或者死者是孤儿、寡妇、年幼的孩子。 水葬时,尸体被抬到河边肢解,然后扔进河里。 有的地方用白布或毯子包裹尸体,然后放在大石头上扔进河里,祭祀“河神”。
4、土葬是藏族人民最后一种丧葬仪式。 一般患有麻风病、天花、炭病等传染病的人,以及强盗、杀人犯,死后都被埋在地下。 埋葬大概有两个意义:一是消灭瘟疫的蔓延,二是惩罚人的罪孽,送他下地狱。
藏族丧葬习俗
藏族地区丧葬习俗多种多样,以天葬为主,偶有火葬、水葬、土葬、塔葬、二次葬和复葬式复合葬,还有少量残存的地葬、坛葬。和墙葬。 、野葬等遗迹。 藏族人民丰富的丧葬习俗,作为历史、民族、地域的行为模式,体现了藏族人民深厚的文化内涵。 许多学者从宗教角度研究藏族丧葬习俗,认为藏族丧葬习俗受到宗教信仰的渗透和控制,这在一定程度上涉及藏族丧葬习俗的文化渊源。 但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系统分析这一问题的文章却很少。
藏族丧葬习俗是藏族地区独特的文化。 它们所呈现的文化现象和所蕴含的文化特征的结合是一个理性的过程。 正如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所说:“每一种活的文化都具有有效的功能,并整合成一个整体,就像一个生物有机体一样。” 因此,必须将文化现象和文化特征融入到文化整体中进行分析和探索,才能更准确地认识一种习俗的起源、传承价值和社会功能。
作为民间仪式的一种形式,丧葬习俗的产生和传承并非偶然或莫名其妙,而是与整体的自然文化背景密不可分。 它必须为社会所接受和遵循,因为它能够满足民族的政治功能、伦理功能和心理功能。 本文运用人类学文化整体观和功能主义的相关原理和方法来透视藏族丧葬习俗。
一、藏族丧葬习俗的文化背景
在中国各民族文化中,藏族文化被誉为雪域文化,具有超凡的独特性。 然而,藏族文化并不是一种孤立的文化。 学术界公认,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时期,佛教从中原和印度传入西藏。 经过与当地藏族文化的激烈碰撞,逐渐形成了以藏传佛教为主体的藏族文化。 但值得注意的是,藏族文化形成前后,本吉文化、汉族文化以及其他民族文化从未停止过对其的渗透和融合。 加之藏区独特的自然环境,这种多方结构具有多元的民族文化,是藏族丧葬习俗的背景。 概括起来,这种文化背景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解读。
(一)环境生存法则
自然环境是一个民族文化产生的前提。 藏族先民在生存斗争中,首先面对的是青藏高原现实的自然环境。 除喜马拉雅山外,青藏高原还有冈底斯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昆仑山脉、横断山脉等五座主要山脉。 青藏高原是中国风力最大(≥8级或17米/秒)的地区。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高原周围群山环抱,雪峰环抱,海滩开阔。 “整个藏区适宜农业的土地只占土地资源的0.94%,而适宜放牧的土地却达到了54%。 以西藏自治区为例,河谷平原仅占全西藏土地面积的1.2%。 而青藏高原有1/3的土地不适合耕种或放牧。” (注:格桑本,嘎藏才丹。藏族丧葬文化[M]。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8。)同时,大江大河也是藏族生存的挑战。 危险的地方。 这些河流潮起潮落,千变万化。 由于藏区地质结构的特殊性,这些河流无法给高原藏族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 相反,它们加剧了藏区的孤立程度。 比如,在西藏,两条内部水系不构成对外交往的条件,两条外部水系也不能成为对外交往的渠道。 封闭的生存空间迫使藏人只能坚守自己的自然资源。 加之生物物种匮乏,植物生长期短,藏区的生命显得极其脆弱和珍贵。 由于被动地适应和忍受着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频繁的生死存亡的现实,藏族人深深地感受到了自然的循环和生命的运动。 同时,他们也认识到,要对抗恶劣的自然环境,人们只能互相关心、共同战斗。 为了能够生存。 藏人视人的生、老、病、死与其他生物一样。 这是不可改变的自然铁律。 人类的有形形态应该在自然界中适时地诞生和灭亡; 同时,由于劳动力的稀缺和种族繁衍的艰辛,使得藏族人更加珍惜每一个个体的生命,他们将同胞的记忆融入到自己的整体生活中去表达。 这种自然环境孕育出来的乐观的生死态度,是藏族独特丧葬习俗形成的前提。
(二)本宗教的灵魂崇拜
灵魂、鬼魂等概念的存在,决定了藏区早期丧葬习俗的框架。 生命的核心是灵魂,死亡只是有形形态的消失。 由灵魂及其载体组成的人类可以自由地穿梭于生与死两个境界之间。 所以,诸神、心神、龙神,构成了一个融天界、中界、下界于一体的世界。 这个世界的存在,为古代藏人建立了一个世界。 一个新的思想世界。 藏族认为,一个人有五位神,包括父神、母神、叔父神、家庭神和自己的生命神,只能通过祭祀来寻求五神的保护。 藏族相信灵魂是永恒的,认为体、魂、体是构成人生命的元素,精、魂、血肉合一。 人类本质上的弱点,使得藏族人试图利用其他力量和物质来寻求自我保护和持久生命的维持。 因此,藏族人相信有承载灵魂的物体的存在。 正是在这样一种生命论的文化氛围中,这个宗教在古代藏人的功利意识下酝酿、生根乃至统一世界。 作为一种原始宗教,这种宗教的思想基础是万物有灵、灵魂不朽。 藏族所谓的山神、帐神、灶神,遵循的是“下镇鬼怪,上拜神灵,振兴百姓家园”和“为生者扫除障碍,埋葬恶灵”的原则。死了,动起来驱鬼。” 相应地,就有了祭祀的形成,这是人与神沟通的一种职业行为。 因此,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形成了适应藏族人民的生活需要、心理需要、生活生产需要的丧葬仪式:第一阶段是以“尸与肉团聚”为中心的丧葬活动。灵魂”仪式; 丧葬活动通过祭祀死者、招魂等方式进行; 第三阶段是以墓地杀动物和墓中“厌恶坟”咒为中心的丧葬活动。 在佛教灵魂不灭观念的指导下,古代藏族社会形成了较为完整、系统的丧葬程序。
(三)佛教的生死轮回
佛教于赤松德赞(755-797)时期传入西藏。 当时佛教只在西藏皇室和贵族中传播,并没有深入到民间。 佛教真正深入藏人心中是从公元10世纪到14世纪。 藏族文化的灵魂是佛教文化,因此藏族人所持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是以佛教哲学的基本主张为指导的。 人生唯苦、四性空、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佛教哲学理论决定了藏族人的高层次精神追求。 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在祈求“来世”,寻求死后的解脱,渴望进入涅槃世界。 藏人最普遍的观念是,在三善道(人、天、阿修罗)三恶道(地狱、恶鬼、畜生)六界中,不应该堕入地狱,成为恶鬼。或动物。 佛教教义所承认的灵魂的永恒存在,使得重新评价灵魂的价值、重新定位灵魂载体也就顺理成章了。 因此,藏族人把葬礼的重点放在了对死者灵魂的拯救上。 人们有权通过超越自己的期望来选择自己的命运和未来。 人的善恶因,必然决定天堂或地狱的后果。 佛教因果论和六道轮回论为藏族人指明了人生的价值取向。 佛教已成为藏族人民的精神向导,在情感、思想、行为上指导着他们的生活。 佛教在藏区的传入和普及,改变了藏族丧葬习俗的形态,其教义和哲学观念成为主导藏族丧葬习俗的精神力量。
(四)汉文化中的天人合一
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向藏区的渗透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上半叶,当时西藏与唐朝交往频繁。 唐代文化具有超越前朝的独特风格,促进了汉文化在藏族地区的渗透。 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经历了风雨飘摇的文化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对天人关系、群体自我、义利、理性欲望等的规定,逐渐展现出自己的价值观念,并在儒家思想中得到体现。道家、墨家、法家、佛教,它的价值观已经形成了自觉的形式。” 在汉族文化的众多价值观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成为中国古代延续数千年的主导文化。 “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一体”(《庄子·齐物论》)是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的体现。 《易传·文言》提出了“和天地之德”的天人合一的精妙思想:“夫子,和天地之德,与日月之明,四时之序,鬼神之吉凶,是先天自然,顺乎天理。后天的天命。” 它强调人类与自然应该相互适应的共同原则。 就天人合一的理论本质而言,它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注重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 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人不能违背自然,不能超越自然的承受能力来进行任何改造、征服甚至破坏的活动。 相反,他只能遵循自然规律来利用和调整自然来满足人类的需要。 同时,它也鼓励自然界万物蓬勃发展。 藏区恶劣的自然环境,让藏民认识到自身力量的渺小,知道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繁衍生息。 这种质朴的人生观与汉族文化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顺利地融合在一起。 藏族丧葬习俗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 无论是最早的野葬,还是天葬、水葬、塔葬、火葬等诸多丧葬习俗,它们的出现和发展都体现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不断协调的过程。 ,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二、藏族丧葬习俗的社会功能
文化背景是藏族丧葬习俗产生和发展的大众心理基础,其承载的社会功能从实践角度强化了藏族丧葬习俗的传承。 正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说,“文化历史与文化要素之间的关系遵循功能关系规律”。
(一)道德教育功能
按照文化人类学的视角,社会的正常运行必须有一套完整的道德伦理规范来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以达到社会融合的目的。 正如克莱德·克拉克霍恩所说:“人类的生活是一种社会生活,因此也必须是一种伦理生活。任何一个社会如果想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就必须有一些起码的社会行为要求。因此,必须有一些公认的社会行为标准。”行为。” (注:世总。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选集(第一卷)[M]。上海三联书店,1995。)这一观点适用于西藏丧葬习俗分析的伦理启蒙功能。
丧葬习俗体现的第一个行为标准就是等级观念。 藏区常见的五种丧葬习俗是天葬、火葬、塔葬、水葬、土葬,都不同程度地带有等级标记。 塔葬是政教合一领袖活佛的专属安葬仪式; 火葬也有一定的等级制度,多数情况下是社会“上层阶级”、高僧和宗教团体成员的特殊丧葬习俗; 天葬的价值取向表达了平民的理想,是藏区最常见的丧葬仪式; 被社会遗弃的地位低下的无家可归者、贫困平民、恶性传染病患者等被掩埋或埋在水中。 他们不能像普通人那样规模埋葬。 以及葬礼的形式。 等级观念通过丧葬礼仪支配着藏区人民的价值取向和生活取向。
藏族丧葬习俗注重哀悼和吊唁的过程,被认为是社会参与资格的重要标志,通过它可以评价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 如果一个人该去葬礼表示哀悼而没有去,就会被认为是没有修养、情感淡漠、素质低下的人,会被社会所唾弃。 同样,在部落社会结构的农村牧区,成员的丧葬和葬礼也成为社会组织的组成部分。 即使是寡妇和鳏夫也无需担心。 村长或“委员会”将负责丧葬事务。 如果收入无法满足,村里会垫付,或者每户出一定数额。
藏族人对待死者遗产的态度极其开放,很少考虑自己的需要和家族财产的积累和发展。 他们将逝者的衣服供奉活佛,布施穷人,为逝者积累功德,表现出自我牺牲的精神。 在传承丧葬习俗的过程中,藏族人民轻视财富、重情重义的天然特质得到了固化。
(2)心理镇静功能
藏传佛教是藏族文化的灵魂,贯穿藏族人的生活。 因此,藏族丧葬习俗更多体现的是心理安定的功能。 藏人临终前,需要活佛的帮助,在枕头上指引他们,“让临终的人们在巨大的冲突中获得情感的视角”。 同时,藏族葬礼上没有跪拜哭泣观看死者、祭拜遗体的习俗。 他们不与尸体告别,不呼唤死者的名字,也不进入太平间。 一切都与死者隔绝,即使是远道而来参加葬礼的亲人也是如此。 哀悼和吊唁期间,死者的房间里很少有哭声和哭声。 不论老幼、远近、妇女、儿童,任何人都不许大声哭泣。 如果有人失去控制,年长的人就会介入阻止他。 死者亲属在经历丧亲之痛时,难免会陷入混乱的情绪。 这种情绪对个人或村庄构成潜在的精神或行为危险。 这种藏族特有的葬礼、吊唁习俗的作用是防止因他人情绪不平衡而导致死者亲属的情绪波动,安抚、安抚死者亲属的情绪,实现情绪的稳定过渡。 。
哀悼期间,死者亲属不会因丧亲之痛而感到孤独或孤立。 每天晚上,村里大约有七八个青壮年男子守在家中通宵守夜,以便死者亲人能安然入睡、休息。 有的家庭请来和尚彻夜念经,看守的男子也不时念诵《六字经》,让死者家属不显得死气沉沉,而是充满生机。 为了排解长夜的孤独和困倦,也为了让屋子里热闹起来,送葬的人除了载歌载舞之外,还可以大声喧哗、欢笑。 西藏社会认为这是一种高尚的行为并予以弘扬。 出殡前夕,村里大部分年轻人都来守夜,帮忙处理相关事宜。 夜晚喧闹、热闹,一扫葬礼沉闷压抑的气氛,让庭院充满生机。 综上所述,藏族丧葬仪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调节人们的心理,使个人或群体摆脱精神冲突。
(三)调整社会关系功能
藏族有句古老的谚语:“喜事要等人请,丧事要等人上门”。 听到葬礼消息的村民,无论是不是亲戚,无论生前关系有多亲密,是否有什么旧怨,很快就会派人前去吊唁。 接到消息后,远道而来的亲友也纷纷前来吊唁。 毫无疑问,葬礼可以加强村庄或民族成员之间的沟通。
在葬礼上,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人承担相应的责任。 村里的青壮年男子负责外交和采购,年轻的妻子和女孩则负责接待和联络。 壮年妇女集体诵读六字经,祈求亡灵超度。 出殡当天,全村成年男子按照传统规矩都来参加葬礼。 任何人都不允许忽视或回避,否则就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在以后的生活和交往中受到排斥和冷落。 送葬队伍一般规模很大,村里所有的男人(只要是十几岁的)都要出去。 即使是那些过去有过恩怨或邻里不和的人也必须来参加葬礼。 社会将此视为一种情怀、一种人性。 性格和思想的衡量标准,被视为正常人应该具备的品质。 如果一个人完全沉迷于个人恩怨,对丧事漠不关心,他的邻居就会嘲笑他,鄙视他。 丧葬仪式的过程也巩固和增强了村民的团结意识。
祈福祈愿无论规模大小、简单或复杂,开头都是祈求佛祖保佑众生、解脱众生,而不是针对个人。 藏族人在意识深处,将自己的生活与周围的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表达着为了群体的利益而做出的自我牺牲和自我牺牲。
(四)生态环保功能
藏族以天葬作为丧葬习俗的主要形式,尽可能少地占用空间和土地,不消耗太多的精力和时间,以不影响同胞的生存和发展为目的。 它蕴含着汉族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本着佛教舍生喂虎的精神,藏族丧葬习俗具有极好的环保功能。 藏族丧葬习俗具有与自然创造平衡的力量,努力维护生态平衡,保证自然环境的和谐。
大自然孕育着阳光、淡水、空气、植被等万物,让雪域高原的藏族得以生息繁衍。 在恶劣的地理环境下,藏族人民深深感受到大自然的丰富,并将这种情感深深地铭记在心。 藏族人民在高原的长期生活中,注意到生态环境的变化与人类生活的直接关系,因此对大自然有着强烈的报恩意识。 藏族丧葬习俗恪守不乱开垦草原、不乱砍乱伐森林、不乱采地下矿藏、不污染水源等行为准则,精心保护上帝赐予的生态资源。 藏族丧葬习俗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的愿望和能力。 藏族通过合理的丧葬习俗,不断调节自身生活环境中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矛盾,使两者不断和谐相处,最终达到维护生态平衡的客观作用,使一切众生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生存环境。 。
截至目前,藏区特别是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一直处于良性循环,保护着“中华水库”的保存和积累。 这确实应该归功于西藏人民根深蒂固的生态保护意识,这也充分体现在西藏人民的生态环境上。 独特的丧葬习俗。
藏族丧葬习俗及禁忌
藏区无论举行何种葬礼,葬礼前都必须要求死者念经,以拯救死者的灵魂。 葬礼结束后,四十九天内每七日举行一次佛事,俗称“七期荐死”。 初七,亲友到死者家中,帮助死者亲属男女老少洗头,以示哀悼完毕。 从此以后,每逢七日,就会请僧人念经,到寺庙里点灯,为亡灵祈福。 七月最后一天,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亲朋好友前来给“超凡像”敬哈达,以安慰死者家属。
藏族丧葬仪式和禁忌因地区和丧葬方式而异。 甘孜州德格县、雅江地区埋葬时,老人埋得高,年龄越小埋得越低。 丹巴地区丧葬时,尸体入坑后严禁用石块堆放,以免压死死者; “太平间期间严禁狗、猫进入,以免尸体再次升起。”
在甘孜地区进行水葬时,抬尸者一年内应避免参加热闹活动,身上不宜穿红色衣服。 亲戚们必须避免一年的庆祝活动,但哀悼者不需要避免任何事情。 在德格贡雅地区,办丧事被认为是一种功德,所以村里的人都争着去办丧事。 在甘青藏地区,人死后,家属将帽子翻过来,把白毛线扎在辫子上,把腰带两端系在肚前,以示孝心。 在49天内不参加任何娱乐活动以表示慰问。
藏人在藏人中以他或她的名字称呼死者是禁忌的。 如果有人无缘无有地用他或她的名字呼唤死者,那将被视为对死者亲戚的最大侮辱和挑衅。
以Sky 为例,我们将对地区的葬礼和禁忌进行一般介绍。
一个人死后,死者首先放在房子的一角。 尸体用白布包裹,并用土木制成。 不允许床和其他物品。 因为在身体被带走之后。 Adobe也被扔到十字路口上,以使人类的灵魂不会留在屋子里。 一个人死后,家庭成员不会梳头,洗脸,脱下所有装饰品,不允许大笑,大声说话,更不用说唱歌或跳舞了。 在死者房屋的门口,悬挂着一个红色的粘土锅。 锅的嘴被白色羊毛或包围。 Zanba与三种肉(血液,肉和脂肪)混合在一起,将三种成分(牛奶,奶酪和脆皮蛋糕)放在锅中。 ,用火点燃使它吸烟,每天加入它,然后将其交给死去的鬼魂。
通常,将尸体保存3天,葬礼在另一天举行。 葬礼几乎在黎明之前开始,死者在葬礼前一天被裸露。 四肢被绑在一个球中,并用白色的普鲁覆盖。 在葬礼的早晨,带有坦帕的线从房屋的角落拉到房屋的门口,然后死者的后代将尸体沿着白线沿着白线带到门口虔诚的迹象。 到达门后,承办人将尸体带到天空墓地。 当死者被携带时,他身后有一个男人,他的年龄与死者相同。 他一只手拿着一把扫帚,另一只手拿着一个破碎的方篮。 他扫除了的白色线,将扫帚和Adobe垫子放在篮子里,然后跟随尸体。 最后,转到十字路口,将其扔进十字路口,将幽灵送走。 今天早上,亲戚和朋友来看看死者。 每个人都忍受着一丝香,然后将其送出城市。
死者的家庭成员不允许去天空墓地,尸体承载者和送葬者都不得回头。 在这两天中,也不允许承办人和送葬者去死者的家,以防止死者的灵魂被带回家并对家人造成伤害。 灾难。
当您到达葬礼现场时,首先在葬礼平台附近燃烧香火。 秃鹰习惯于看到烟雾和飞行以寻找食物。 然后,葬礼主任开始肢解尸体。 如果死者是和尚,他将首先制作出具有宗教意义的模式,然后脱掉身体,取下内部器官,切掉肉,剥下头皮,砍掉头部,最后切碎肉和肉和砸骨头。 将喂给秃鹰。 如果尚未喂食任何骨头和肉,则必须用碎片将它们捡起,烧成灰烬,并散布在各个方向上。 简而言之,必须在不留痕迹的情况下处置身体。 在这一点上,天空埋葬仪式结束了。
藏族独特的葬礼 - 天空埋葬
天空埋葬用藏语称为“给鸟”。 在一些中国作品中,它也称为鸟埋葬,风埋葬等。天空埋葬是藏族埋葬习惯中最独特的,并且经常被其他族裔群体误解。 清朝期间驻扎在西藏的官员常常谴责天空埋葬“不道德,不合理,极度残酷”。 “这样的动作就像动物”(“ wei”)“ ”),每个人都非常讨厌它。 一次,他们想禁止天空埋葬并改革这种埋葬习俗。 如今,许多人也将天空埋葬视为一种不文明的行为,或者是报纸和期刊中的轶事。 奇怪,很奇怪,很难理解其他种族的大多数人如何看待天空埋葬。
如果我们考虑人类社会的早期埋葬习俗(旧石器时代),那么天空埋葬似乎与当时荒野中废弃尸体的埋葬方法相同。 但是从藏族社会的角度来看,天空埋葬的起源变得更加复杂。 根据历史传说,在图博的Zanpu 去世后,他的尸体留在了世界上,并建造了陵墓。 后来,建造陵墓的习惯开始了,图拜的所有国王都被埋在地上。 但是没有数据可以在此之前测试它们是否被埋葬。 此外,藏人要么居住在山区,从事耕作,有些人生活在旷野,进行游牧放牧,要么生活在森林中并进行狩猎。 结果,他们开发了复杂而多样的文化,包括埋葬习俗。 因此,在谈论藏族文化或习俗时,解释时间和空间尤其重要。 自远古时代以来,一些遥远的游牧地区(例如东北西藏地区)已经实行了“废弃的尸体埋葬方法”,但与后来的天空埋葬不同。 天空埋葬的普及大概是在公元11世纪之后,也就是说,发生了农业地区的埋葬习俗。 从地球埋葬到天空埋葬的一个重大变化,以及某些仪式。
天空埋葬的实践与藏族佛教的复兴和印度文化的大量进口有关。 也就是说,后来的这种天空埋葬起源于印度,同时又形成了当地特征。 “唐朝西部地区的记录”(第2卷)记录了印度葬礼习俗,并说:“有三个葬礼:...”。 埋在野外三天,废弃的森林(饮食 +占卜)野兽。 “智慧理论”(第3卷):“在旺格市南部的尸体森林中,有很多死者。山上也有许多“尸体树林”的记录(也被翻译为冷森林,在藏族材料中,尸体被遗弃的地方,与藏族地区的天体埋葬平台相同)。 其中,八个尸体树林是密宗佛教的著名实践场所。 “大师的传记”“在印度葬礼的方法中清楚地说明了野兽或秃鹰吃的尸体,这与藏族天空埋葬相似。印度有三种埋葬习俗。那么这种葬礼与佛教是否有关?它是佛教的创造吗?答案是否。在印度,一种古老的埋葬习俗,但这是佛教和其他人提倡的“毁灭和分离精神的毁灭和分离”。埋葬在更高层次上,并在促进天空埋葬方面发挥作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